16、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清.金缨
注释:心主神,心神欲静,不容物欲与杂念烦扰,如此则脏腑皆安,体健无病,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否则如果心神为杂念纷扰,则神不内守,必致疾病,即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神不可过劳,过劳则心气内消,心血暗耗,精神疲乏,影响健康。
17、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
本条说明了舌质、舌体和舌苔在诊断中的不同意义。舌为心之苗,五脏六腑都通过经脉、络脉和经筋与之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而元气【先天之精所化生之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元气的盛衰,必然对脏腑之精气产生影响,最终必然反映于舌,所以通过观察舌质可以预知元气和脏腑的盛衰虚实。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熏蒸所致,故验舌苔可测知胃气盛衰虚实,由于胃气为病证发展转归的关键,胃气与邪气的斗争决定病证的性质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舌苔来推测病证。比如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反映津液存亡,舌苔的分布反映病变的部位。
18、
四季脾旺不受邪。汉.张机
注释:脾胃后天之本对全身有重要作用。人体五脏与四季相应而有生克衰旺的变化。居中央,以灌四旁;脾属土,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天。四季脾旺,则其余四脏得其荫护,卫外有力,不易遭受邪气的侵袭。故保持或扶助脾气健旺,是养生与治病的重要方针。
19、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清.王士雄
阳明以胃为主,太阴以脾为主。病邪侵袭人体,其病症的性质,与邪气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与机体状态也关系密切。胃属阳,为水谷之海,为多气多血之经,病邪传入阳明,正气旺盛,起而抗邪,邪盛而正不虚,故表现为实证;脾属阴,升发精气至五脏六腑,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基础,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邪即入太阴,必是正气先虚,也就是太阴之气先虚,如此则无力抗邪,从而形成虚证。
20、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明.薛益
注释:胃气受伤则五脏六腑无从禀气,脏腑精气皆虚,所以虚证蜂起。
舌竟无苔,胃气绝也。清.程文囿
注释:强调了舌苔和胃气的关系。“竟”通“镜”。舌苔由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有升发之气的表现。如舌苔剥落,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提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不能上承以生苔,多见于重病阶段。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镜面舌者,胃气多衰,生机微弱,故病多难治,预后不佳。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
谢谢老师分享!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