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原创 陈世坤 践行至简心法 2023-09-12 05:35 发表于河南《黄帝内经》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卧血归于肝”,“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甲骨文里的“卧”就是睡觉。因为“肝开窍于目”,闭上眼睛,就等于把外放的阀门关闭了,眼一闭,万物消息关,神气内敛,人体的整个代谢就开始放缓,全身的气血就会归于肝。由肝来藏血,重新做血的滤化。肝能藏住血,身体各器官才能正常运转。眼睛之所以能看见东西,是由于肝提供了血给眼睛而发生作用,故曰:“肝受血而能视”。当人两眼模糊的时候,实际上是肝血不足的象。血脉只有到达脚上,脚部能够得到血液的濡养,人才能够行走,走路才有劲儿,故曰:“足受血而能步”。血能走到手上,血濡养于筋,才能握起拳头,故曰:“掌受血而能握”。如果手掌气血充足,人就有握力。如果握不起来就跟血不足有关。血能到达手指尖,人才能完成各种很精细的动作,故曰:“指受血而能摄”。“摄”是一个手部的动作,作用的大小由肝肾是否充足来决定的。比如小孩子,刚开始是抓东西吃,慢慢又开始挑东西吃,最后使用工具夹东西吃,这就是肝气不断壮大的一个象,也是肝血逐渐充足的一个象。“卧出而风吹之”,“ 卧出” 见于汉代文献,义为睡觉、睡着。人在深度睡眠时,全身血液会大量归于肝中,固表之气也会退入体中,这时如因天气忽然变寒,或被褥没有盖好而受风。如果风寒侵入皮中,会使得血凝于肌肤之间,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叫做“血凝于肤者为痹”。如果风寒进入血脉,使血管的伸缩无法自如,则血行必生滞,血凝固在血脉中就会形成血栓,导致血流不畅,叫做“凝于脉者为泣”。如果因风寒的入侵造成足部的血滞,血凝于足,就会出现厥症,即两足冰凉的症状,叫做“凝于足者为厥”。一般来说,受风寒后,耳朵后面会出现青筋,在这里采用放血的方法把恶血散掉自然痊愈。以上三种现象皆是因血液循环无法达到所有血脉的末梢,而产生的麻痹与足冷症状。《黄帝内经》曰:“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大谷是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较大的部分。谷,筋骨、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称谷或大谷,小的称溪或小溪。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较大的部分其实都在关节,大关节都在四肢,在手臂上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腿上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共计十二分,此之谓“人有大谷十二分。”张介宾在《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一》中说:“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也。节之大者无如四支,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踝)、膝、腕(髋),四支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分,处也。”人体上的大经脉俞穴共十二处,是五脏六腑气血与经络交会的大穴,分别是肺、心包、心、肝、胆、脾、胃、三焦、肾、大肠、小肠、膀胱十二穴位。全身上下又有三百五十四个小穴位,加上这十二俞穴共计三百六十六穴位。《气穴论》云:“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今则三百六十六矣。”这些部位都是固表之卫气出入所在,是防卫身体的重要部位,也是免疫系统分布处。同时也是邪气进入身体的地方。如果邪气进入身体时,滞留于穴位上,可用针灸促使卫气运行,启动免疫系统,使邪气离开身体。备注:中医学的“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各种致病因素等。如六淫:风、寒、署、湿、燥、火,也称六气,包括引起传染病的病邪,它们是引起外感的外邪之气。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