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原创 陈世坤 践行至简心法 2023-09-16 06:42 发表于河南《黄帝内经》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一、心属火,其色赤,“赤脉”指的是心脉。脉象表达在面上,气色红赤者为“赤脉之至”。“喘”指的是呼吸很急速。“坚”指的是坚硬。医者把其心脉,心脉洪大,像波浪一样汹涌,按之力强而坚硬,患者必呈现气喘现象。“诊曰”即诊断为。“有积气在中”,“积气”指聚积之气,也被称为“气滞”。“在中”就是气滞在胸中或叫中脘的这个地方不散。“时害于食”指时常的妨害饮食,这种病名“心痹”。心痹就是心气闭塞不通。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前区疼痛等等这些心脏疾病皆是因为气血不通。这些病症一般都会会影响食欲而导致饭量下降,甚至不想吃饭。“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指的是由于外邪侵袭,又有思虑过度,心气损伤至虚,外邪乘虚而入,侵犯心脏导致的心痹症。二、肺为金,其色白,白脉指的是肺脉。“白脉之至”指外见气色呈现白色。这个白色非健康色,是苍白色。苍白色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喘而浮”指脉浮而无力,喘息不止。《素问集注》注解∶“盖呼吸急则脉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急以形容脉之急疾也。肺主气而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上虚下实”指正气虚于上,邪气实于下的证候。何为虚?人体各部分及各器官应有的物质能量(气血津液等)没有了或缺少了,就是“虚”。何为实?人体各部分及各器官有了不应有的物质能量(病邪、毒素),就是“实”。“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虚,血虚则气虚。”气血虚的人则胆气不足,且肾易有虚寒。故“惊”。气血足了之后就不容易受惊吓,心特别稳定。张景岳注解∶“脉喘而浮者,火乘金而病在肺也,喘为气不足,浮为肺阴虚。肺虚于上,则气不行而积于下,故上虚则为惊,下实则为积”。病气积聚在胸中,叫做“积气在胸”。这种情况下,症状就气喘,而且肺气虚。喘在这个地方有时候指的是哮喘,稍微一运动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没有劲,这都叫喘,这种疾病叫做“肺痹”,就是肺气闭塞不通。因气血无法灌入胸中,会出现寒热症,一会冷,一会发热,就是寒热。《类经》解读曰∶“寒热者,金火相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也”。寒热就是金火相争。其病因是大醉后强行房事而产生的,叫做“得之醉而使内也。”“使内”就是房事,“醉”是指的醉酒之后。醉酒之后行房事伤气血,又伤了肾精。肾精和气血都伤了之后就容易上虚下实,喘而浮,积气在胸中,喘而虚,而且容易受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醉以入房为什么容易得病呢?因为这时候是身体内外皆虚。如城墙内外,外面城门都打开了,守城的全部放假休息了,造成了内外城防全都瘫痪,这时候外敌轻而易举就把城池攻陷了。三、青属肝木,青脉指的是肝脉。脉象表达在面上,气色发色青者为“青脉之至”。“长而左右弹”“弹”指的是脉应指搏击,如弹人手。弹的意思就是触摸到脉搏时,脉搏的反作用力好像在弹你的手一样。《类经》注解曰:“言两手俱长而弦强也”,张景岳认为脉象的表现就是两个手的脉都特别弦长,而且按上去像琴弦,非常强硬这种脉象。倪海厦说“长而左右弹”指脉搏如琴弦一样劲急,脉象呈长条状且重按时左右弹出不止。“胠”指的就是腋下到腰这个位置,就是两肋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特别胀满,叫做“肢胠”。《素问·咳论》里说:“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如果是严重不可以转侧,转侧胁肋就会胀满,这就是“胠”字的含义。这是肝气闭塞不通,积滞于臂部及胸肋部位,病名“肝痹”。《类经》注解∶“肝邪有余,故气积心下,及于肢胠,因成肝痹”。“肝痹”怎么来的呢?因久居寒湿之地,下焦寒且湿,病理跟疝气相通。患者有腰痛、足冷、头痛这三个症状。“清”指的就是清冷,就是脚凉的意思。这些病组在一起,病名就叫做“肝痹”,就是肝气闭塞不通,肝气不能宣达的一个病名和病机。疝就疝气的疝。《类经》曰∶“得之寒湿而积于心下肢胠者,则为肝痹。积于小腹前阴者,则为疝气。总属厥阴之寒邪,故云与疝同法”。张景岳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博闻强记,他把《伤寒论》里的一些内容也记住了,要是积于小腹前阴就是疝气,用什么药治呢?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就治这种病,或直接用当归四逆汤也治。四、黄属脾土,黄脉是脾脉。脉象表达在面上,气色发黄者为“黄脉之至”。什么叫“大而虚”?脉特别宽大,按下去又松松软软的,特别虚,这就叫大而虚。脉大代表邪实,脉虚代表中气不足。在《黄帝内经》里,脾胃之气叫做中气,同时还引藏着中焦斡旋升降之气,“大而虚”就是脾胃之气虚了。脾虚的人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表现是肚子时常觉得胀,这说明脾胃的运化能力不行,脾胃要是运化能力好,就把食物、水饮运化了。就是因为运化能力不足,堵那儿了。所以看到那些脾胃不和的,尤其是肚子胀,有的人说是小腹胀,有的人说是心头窝往下,肚脐往上那里胀,每个人胀的地方不一样。表面上的病机是气滞,其实背后的病因全是脾虚。“有积气在腹中”指的是患者有气血滞停在少腹内。何为“厥气”?“厥”指阴到极点的意思,它是一个临界点。如厥阴就是阴到极点了,是一个转折的枢,下一个能量趋势就是阳,叫阴极必阳。“厥气”就是寒气往热的地方上逆。“厥疝”是什么意思呢?张景岳在《类经·脉色类》里边注解:“中虚则脾不能运,故有积气在腹中。脾虚则木乘其弱,木无所畏,而肝肾之气上逆,是谓厥气。且脾肝肾三经皆结于阴器,故名曰“厥疝”。《素问直解》曰∶“腹中,脾部也,有厥气,乃木受土克,土气厥逆而不达也,土受木克,故不名曰脾痹,而名曰厥疝。疝,肝病也”。“女子同法”是什么意思?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说∶“男女气血相同,受病亦属同法,故于中央土脏而曰女子同法者,欲类推于四脏也。”不仅是脾,还有心、肝、肺、肾都是这个问题,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女子同法”的含义。快速的、剧烈的四肢运动,人体就会出汗,出汗之后遇风即“汗出当风”。风邪入侵肌肉,疾病使四肢沉重倦怠即“疾使四支”。风木气也,木克土,所以叫做“风趁土虚克于其邪”。其实就是一个木克土的相。五、黑属肾水,黑脉指的是肾之脉。脉象表达在面上,气色发黑者为“黑脉之至”。“上坚而大”指脉象比较坚硬,而且非常大。“上”是什么意思?王冰注解曰∶“上谓寸口语”。王冰说的非常直接,上指的就是寸口。《素问注证发微》中说∶“尺脉之上,坚而且大”。这个地方指的是尺脉。《类经》曰∶“上言尺之上,即尺外以候肾也。”这个地方也是指尺脉。肾对应的就是尺脉。“坚而大”代表阴寒沉凝的这种象,阴寒沉凝的这种象跟“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相对应。也跟“得之沐浴,清水而卧”相对应。病机非常的明确,就是阴寒沉积在肾中,肾气闭塞不通就得了肾痹。阴寒沉凝的这种象是因“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而来。洗完澡之后很快入睡了,身体没有擦干净,头发也没弄干,带着潮湿的气入睡了,寒湿之气就很容易侵袭身体。醒来后如感觉到关节疼,肚子寒,就是所谓的“积气在小腹”。无论是“汗出当风”,或是“得之沐浴,清水而卧”或是”得之寒湿“或是“得之醉而使内也”或是“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这些都是提醒我们得病的因素,这些不良的习惯都得克服掉。只有内脏之气充实,避免外邪的入侵才能身体健康。“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也就是说这个人脉象表达在面上,脸是黄的,眼睛发青;脸是黄的,眼睛发红;脸是黄的,眼晴发黑。前提都是面黄,这种情况叫做“皆不死也”。皆不是死的征象,也就是预后没有那么严重,是可以治的。因为黄为土,色黄就是土气尚在,土气尚在说明脾胃之气尚在。脾胃之气就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要有脾胃之气,预后就会良好。要是脾胃衰败了,一定是病情加重或者有生命危险。一旦病人而色青而眼袋赤,面色赤红而眼袋白,面色青而眼袋黑,面色黑而眼袋白,面色赤而眼周围呈青色时,必胃气已绝,故不见黄色,此皆必死之候。王冰注解曰∶“无黄色而皆死者,以无胃气也。五脏以胃气为本,故无黄色,皆曰死焉”。只要没有黄色,说明胃气衰败了,胃气衰败了之后身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就没有了,后天之本也就衰败了,这时候就是死症。所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代的一个基本的认知。不仅是在面色上这样诊断,我们在摸脉的时候,特别强调的就是“胃、神、根”。胃就是有胃气,神就是脉摸上去有神,根指的是沉取有力,沉取不绝,这就是有根。脉只要是有胃、神、根就说明脉还是不错的,即使得了病将来也能恢复的比较快。如果是没有胃气,又没有神,又没有根,这个脉就叫做“真脏脉”,“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