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
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
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
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
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
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
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
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
此所以能
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
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
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
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
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
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
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
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
过此以往,来之或知也已。”
——【译文】——
渔者问:“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变化的方法吗?”
樵者:“不知道。愿听你讲。”
渔者说:“要想了解事物的变化,单纯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因为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所以还要用内心来感受;不光是用内心来感受,还要体察其中的规律。
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运。
所以用规律看待事物,悟透就会看到本质;
以本性看待事物,尽善尽美可以接近真相;
以生命看待事物,经历多了以后也可以明白。
此三知,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终极方法,就连圣人也不得不用。如果不用这三种方法就可以“悟道”,就不能称为圣人而是称“神”了。
能够看到事物本质的人,是因为能够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
虽然能够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却不如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
虽然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又不如“得道”之人能够体察万物的性情;
“得道”之人所以能够体察万物的性情,在于他能反观事物(打破认知局限)。
所谓反观其物,就是不以我观物(不把自己独立于万物之外)。
不以我观物,就是以物观物(从本质上说,我与物是一样的)。
既然以物观物,我在俩者之间又是什么角色呢?(我是谁?谁是我?只是思维的意识而已。)因为我是人,人也是我,而我与人都是物。
以这样的认知面对事物就是用天下人的眼为我的眼,则无所不见;
用天下人的耳为我的耳,则无所不闻;用天下人的口为我口,则无所不言;
用天下人的心为我心,则无所不谋。(是为知彼知己)
如此观天下,可见事物本质!可闻深远的道理!可论高知见解!可在谈笑中运筹帷幄!
如此一来,人生所见至广,所闻至远,所论至精,所谋至密,而这其中却没有一项是刻意为之的,这种状态不是至神至圣是什么?
并非我一人把这种状态称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称这样的人为至神至圣。
也并非在一时天下人称之为至神至圣,而是几千万年以后天下人仍然把这种人称为至神至圣。
以此面对人生,便不会有想不通的问题。”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