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南師如是說 2023-11-04 07:46 发表于上海罗梅如(Mary.Lovering),哈佛大学毕业,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1970年代起,师从南怀瑾先生学习中国文化。以下摘自罗梅如的修学报告。我是罗梅如,我心里有两件事情想提出来,一个是这几天让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发现真正的传统的中国佛学、中国佛教、中国的智慧,在你们、在老师、在大家的心里,实在还活的,这个实在太宝贵了,对中国、对人类太重要的事情。我知道大家已经很努力地在做,为了扩大这个很好的情形。第二就是说,我这次参加打七,让我想起十一年前的那次参加禅七的经验,这次的经验跟那次的经验完全不一样。我想起那一次的经验,就让我了解这个定力的重要,就是老师天天跟我们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修这个定力。也希望这次不会像那次,希望我自己不会像那次发那么傲慢的心,请老师、请各位同学好好指导、指教。——罗梅如 南怀瑾先生谈文化精华 心性之学,确是中国周秦以前文化的精髓。在那个时期,世界上,除了希腊文化中的哲学部分略有近似以外,只有印度文化中的佛学,才是对心性之学,有它专门独到的长处。不过,在曾子、子思的时代,佛学并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可以同日而语。 ——《原本大学微言》 “内圣外王”用现代话说,也可以说是“内养外用”之学,是充实自己内在的学问、修养朝圣贤的道路上走,从事济世救人的大业。这就是古代所标榜的“圣贤之路”,也就是说,一个人格的完成,是由内在学问、思想的修养,而发挥到外在利世利人事业的功勋,这就是圣贤的道理。古代把人加上“圣贤”两个字,看来就严肃多了,像对孔庙两庑圣贤的塑造加上一些宗教的心理、色彩,一个个好“神”气。没有什么“人”味。其实大可不必,所谓“圣贤”,只是一个人内养的升华和外用的圆融罢了。…… 修心养性之道,不是后来佛教传入以后才有的,早在孟子提出“不动心”之前,中国文化里就有了。这套“内圣外王”的修养,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和西方文化比较起来,的确有所不同而别有独到之处。 ——《孟子与公孙丑》 中国道统,是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与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开。出世是内圣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就是圣人之用。所以上古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他们一路下来,都是走的“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与尽心篇》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