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钱穆先生 钱穆与中国文化 2023-08-22 07:45 发表于上海西方工商社会,好言自由恋爱,一若视此为人生主要一事项。其文学作品,亦多以此为主题。实因男女双方,自始即都抱一种孤立感。双方既各自孤立,其结合为夫妇,进入共同生活,宜必先有一番恋爱之情,庶使两心结为一心,然此两心之孤立则始终存在。故自由离婚,亦为顺理成章之事。甚有认结婚即为恋爱之坟墓者。夫妇如此,则家庭之结合,其内情亦可想。在其物质生活上,固有一团结。但在精神生活上,未必与之相称。故西方工商社会,则必尚小家庭。老年分居,成为必然之常事。 中国以农业文化为传统,首尚家庭团居,年老不离其家。为父母必尚慈,为子女必尚孝。兄弟姐妹相处又尚悌。一家人相互间一心相处。孝悌之道即仁道,即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而以家庭为共出发点。孔子曰:“为仁由己。”仁道贵于由一己做起。父母之慈,子女之孝,皆贵于双方各自分别遵循。其修行固在己,其对象则在己以外之他人即属群。故中国人自婴孩幼小,即在此种群居心情中培育长大。与人相处,极少孤立感。人与人无甚深之隔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若人间一例行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皆为我谋,不为剥夺我自由。夫妇结合,乃是一种群居生活之开始,唯求和好。相亲相爱,事属当然。故恋爱之主要在婚后,不在婚前。但夫妇在相爱中又须相敬如宾,常保留有对方之地位,此乃在群之中求别,在合之中求分,求孤与群之平衡。不如西方人自幼至老,皆重个人自由。婚姻必先恋爱,则在别之中求群,在分之中求合。双方人生目标,本无大异,而途径有不同。此非深透双方人文心理,则不易有了解。 ——《晚学盲言》人心最大要求是“爱”和“敬”,实际上二即是一,爱的中间包有敬,敬的中间包有爱。人生的最高满足,并不是锦衣玉食底一切物质享受,而在享受到人心之爱与敬。此又包括着两面,一是人爱我,人敬我。又一是我爱人,我敬人。应知此二者是同样能使我们感到最高快乐和满足的。这不是科学问题,也不是哲学问题,仅是人的生活上一种实际经验,人人皆知,毫不用得辩论。——《中国历史精神》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