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 跟王阳明学修心 2023-11-18 12:03 发表于贵州
《礼记》中有一句话,叫“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这句话告诫人们,对人对事要有平静祥和的心态,要懂得以静致远。
细品一下,人生的智慧就藏在这句话里,耐得住性子,管得住嘴巴,如此才能成得了大事。
所以,一个有大智慧的人,都有这三个特点:管住脾气,待人和气,处事大气。
01 管住脾气
《菜根谭》有言:“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易怒之人,如一团火球,所经之处、所遇之物,皆会被烈火吞噬。
世事纷繁,若事难称心,便情难自已。一点就着,不但会伤及他人,更会祸及自己。
张飞作为三国时期蜀国有勇有谋的名将,一生中屡建战功,最终却败给了自己的暴脾气。
张飞的暴躁在军中人尽皆知,经常会在酒后用鞭子抽打士兵,轻则无法下床,重则直接打死。刘备不止一次劝谏他收敛自己的脾气,但张飞依然不曾真正悔改。
在关羽死后,张飞变本加厉。因急于为关羽报仇,有一次张飞要求手下范疆、张达三日内备齐部队所需的“白衣白甲”。两名手下知道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请求张飞宽限几日。哪知张飞听后大怒,当即把两人绑在树上抽打,并改了命令:白衣白甲,明天到期。若不履行,提头来见。
张飞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暴怒,最终逼得范疆和张达在深夜时对酩酊大醉的自己下了杀手。
坏脾气犹如山雨,关键时刻若遏制不住,很容易会酿成大错。
无法控制自己脾气的人,不仅难成大事,生活也难以顺遂。若想福气常来,就得学会控制脾气,冷静处事。
陶铸曾言:“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和气畅。”真正的智者,之所以人生顺畅,是因为他们都有好脾气,人生也因此充满好运气。
02 待人和气
曾国藩有言:“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和气待人,可化干戈为玉帛,化敌意为友善。
曾国藩管理湘军,凭的就是“和”。他在部下面前从不耍官威,而是仁慈宽厚,以德治军。
李鸿章早年是曾国藩的门生,他曾这样描述曾国藩的日常:“当他在军营里吃饭,其他人还没到全时,他总会很耐心地等着人齐,席间,他都会讲个笑话给大家,让众人心情愉悦地吃完这餐饭。”
1861年,曾国藩大营被敌军逼近,祁门危在旦夕,有人准备弃城叛逃,曾国藩获悉后,传令说:“贼势如此,有欲暂归着,支给三月薪水,事平仍来营无不介意。”
面对叛逃的士兵,他并没有军法处置,而是理解别人的难处,下令释放了这些士兵,还给予钱财。听到这则号令,士兵们都感到羞愧难当,无一离营。
世人这般评价曾国藩:“曾公仁,人不忍欺。”选择包容,不等于放纵;懂得宽恕,也不代表无能。
以和气迎人,是一种智慧。和气待人,能让对方如沐春风、如浴暖阳,能使寒冰融水、乌云消散。
《菜根谭》中有言:“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以和为贵,心存善念,方能和以致祥,福气自来。
03 处事大气
俗话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即气度,处事大气,才能成大器。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后公子小白战胜,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为报鲍叔牙一路辅佐之恩,齐桓公有意扶持。但鲍叔牙自觉实力尚浅,婉拒升官进爵,并力推管仲为宰相。
众人皆知,管仲曾辅佐过公子纠,还曾射过齐桓公一箭。齐桓公心有芥蒂,但经鲍叔牙的劝说,他选择尽释前嫌,并且将管仲纳为朝臣。
后来,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如鱼得水。齐国举国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成为春秋五国之首。
正是齐桓公的大气,不计前嫌,才能成就齐国霸业。
同样,在公元前200多年,秦王嬴政欲一统六国,四处征伐。韩国惶恐,便派水工前往秦国,鼓动兴修水利,来削弱秦的人力物力,以此牵制秦的东进。其他诸国也纷纷效仿,安插数名间谍去往秦国。
后来,韩国本意暴露,群臣进谏,要求秦王驱逐外来客卿。李斯也面临驱逐,于是他劝诫秦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泰山之高,在于土壤皆收;河流源远流长,在于不择细流。若想成就事业,便在于大气处事,广纳贤才。
秦王权衡利弊之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当即取消了逐客令。同时,他重用李斯,将其封为廷尉。
李斯在朝辅政几十年,秦王政实现了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霸业。由此可见,处事大气,才能成就事业,在生活中顺风顺水。
常言道:“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人生在世,唯有大气待人,才能兼容他人,从而成全自己。
大气之人,为人宽和,不斤斤计较;目光长远,不拘于小节。
在生活中,以大度的胸怀,去容纳他人,才能万物和谐,诸事顺利。
管住脾气,证明一个人的修养;为人和气,体现一个人的宽厚;处事大气,成就一个人的格局。
遇事冷静,养好脾气;平易近人,增添和气;海纳百川,以成大气。
文字 | 夜听、国学生活
感谢老师分享!所有的脾气都是自身心量不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