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陈世坤 践行至简心法 2022-07-06 18:24发表于河南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shèng),不察于鸡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zhǎng)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zāi)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在三维空间,生财是有其规律的。都能安居乐业,国无游民,叫做生之者众;没有吃空饷的,吃闲饭的人少,叫做食之者寡。农耕能按照四季全息及时耕种收获的,叫为之者疾。量入为出,节制欲望,不铺张浪费,用度舒缓,叫做用之者舒。这些都做到了,才能够永恒富足,就是生财大道。 我们相信本自具足,我就是财富,我在哪儿,财富就在哪儿。但你一定要与本自具足对接得上,才能呈现出外在的丰盛。那么怎么才能真正有效地连接呢?须有大量的功夫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内在的丰盛才有“外王”的显化,这种匹配关系的外显叫做生之者众。功夫到了,才能打通内在连接通道,真正的走进高维的状态,接通智慧活水的状态下才可能点石成金,此之谓生财有大道。 食之者寡,表达的是少思寡欲,见素抱朴,绝学无忧。背后是不对三维空间所谓横向繁荣的执着,“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最后“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守住内心的清明,不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回到大道至简的境界。没有杂念,无垢无染,淳朴净性,一丝不染,无瑕无疵。无执无取,不修不整,毫不造作,无分别,无执着妄见,无染着习气,自然平静而纯真,抟气致柔的自然状态。在这种“为之者疾”,即无为的状态下,才是本自具足的状态。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指的是仁德之道,同时又是智慧之道。以财发身,指的是以财修身,以财培德,滋养慧命,升华自己的生命,这就叫做以财发身。财富和地位只是完成人生心灵成长成熟的道具,仁者不执着在福德向福报的转化,一定是把福德转化成功德,把三维空间的相对固化的能量激活到高维了。这叫德高望重,厚德载物,这才是本质。 不仁者以身发财,指的是把自身带来的福德,转化为可见的福报。是可以拥有财富,拥有地位,拥有好的环境,家境平安,诸事顺利。他所有得到的福德,希望是以福报的形式呈现。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的目标,人变成了财富的工具,成为利益的奴仆。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或铤而走险。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在纵向的格局里,仁为上,义为下。在《道德经》时说:失仁而后义。当他在仁的境界的时候,包含并具足所有义的境界,从来没有达到了仁的格局了,而义却没有了。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一个人如果他的境界达到义的要求,那么他做事就一定会善始慎终。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府库,指的是天下财富。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当你真正达到“本自具足”状态时候,就是无限的丰盛富足,可以涵盖天下所有财富。 财富是一种能量的聚合,当你的意识境界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一定会有同等的财富能量进行匹配,这就叫厚德载物。有了投影源里无限的丰盛,就能够投影出现实中和谐能量的存在。“载物”,就是能量结构的显化。能驾驭多少的财富,在于厚德的程度。 孟献子曰:“畜马乘(shèng),不察于鸡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孟献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外交家,是亚圣孟子的先祖。孟献子说,蓄养马匹、车乘的士大夫之家,不认识或见不到鸡和猪,因为到了这个地位就不会去畜养这类家禽家畜了。 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家庭在丧祭的时候,才可以使用冰块保存亡人的尸身。卿大夫比士大夫要高一个等级,大多担任重要官职,这种家庭就不会再去养牛养羊了。 拥有百乘的诸侯之家,不应该收养那些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养着这些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养鸡鸣狗盗之人。 所以,国家不应该以物质财富为终极追求,而应以仁义之道为终极追求。如果一个人做了治理国家的君主,掌管了国家的大权,却一心想着怎么去聚敛物质财富,其身边必然有小人在蛊惑和诱导。如果君主的身边都是贤德之人,一定不会让君主这样做。 如果君主缺乏反省和警觉的话,不仅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看不清重用小人给国家带来的伤害,那么就会认同小人的看法,不以为恶,反以为善,并对这些小人委以重任,那么就会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灾难,祸害无穷。 这个时候,即使在他的辅臣之中有一些仁德贤能之人,但是也已经很难改变什么了。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政治清明天下大治,就一定不能以物欲的满足为追求,而必须以仁义之道的昌明繁荣作为最终的追求。 我们在学习和体悟《大学》的过程中,明显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大学》所蕴含的境界——如果你不被文字相所束缚,不被儒家经典的名相所束缚,能够跳出儒家理论的框架,从顶层架构上去看《大学》的话,你就会发现,《大学》这部经典,它所蕴含的境界——叫做“无上而道中庸”。它所蕴含的智慧是完全可以比肩于佛家和道家的,并可与之相融相通。它在空性智慧的境界上、在出世间法的超越性上,是一样的究竟。其核心精神里所蕴含的境界中,隐藏着空性智慧的境界在内,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此之谓圣贤之道。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