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点击蓝字关注☞ 跟王阳明学修心 2023-05-26 12:03 发表于贵州
所谓“龙场悟道”,是指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在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时,身处在安静又困难的环境中,每日对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沉思。
终于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大彻大悟。他提出“心才是感应万物的根本”,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心内去求。
此后,王阳明先生的全部思想和观点,都是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可见“龙场悟道”在心学发展中的地位。
01 伸张正义,遭受磨难
王阳明生活在一个儒家伦理浓厚的家庭中,倍受亲人关爱。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尽孝父母,都对王阳明的忠孝之情产生了深厚影响。这种儒家氛围的家庭背景,为王阳明的醒悟埋下了种子。
另外,当时王阳明对成为圣人有着执着的追求,于是他反复研读经典,为他后来的悟道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时明朝已经没落,皇帝朱厚照整日沉迷于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而以刘瑾为首的奸佞宦官把持朝政,所有的正义之言都被他们截获,大多数官员不再上书。
从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却展现出大无畏的气概,冒死上书得罪了刘瑾集团,身陷牢狱,杖责四十,被贬谪到贵州龙场。这些丰富而惨痛的人生经历,恰恰促就了王阳明的开悟体验。
02 良好心态,静心修行
贵州龙场地处密林,雨量充沛,湿度较大,蛇兽遍地,瘴疠弥漫,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说是贬为驿丞,驿站却没有住房,粮食也极度匮乏。加上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一般人很难适应。
但王阳明却没有消沉,反而在这种严酷环境下静下心来思索“生死”,从而为他获得“生死一念间”的感悟提供了直接现实的条件。
王阳明排除杂念,专注于沉思,渐渐地进入忘我的境界。日积月累,在一个夜晚,他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与周围万物融为一体,从而得出“心就是感应万物的本体”之感悟。
03 参透生死,龙场悟道
在王阳明正义上书,践行圣贤之道时,却遭受四十杖击的惩罚。要知道,不少人三十杖击即丧命当场,而王阳明虽血肉模糊、人事不省,却最终挺了过来。这是他第一次接近死亡。
出狱后被贬龙场,半路上又遭刘瑾指使锦衣卫追杀。虽凶险重重,一路艰辛,但终究躲过一劫,这是第二次接近死亡。到了龙场之后,毒虫猛兽,瘴气横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险的生存环境,这是第三次接近死亡。
反复生与死的体验,让王阳明看淡了一切,也因此获得了开悟体验。假如没有前两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不会有第三次面对死亡的坦然。
所以王阳明正是在生死的轮回转换间,参透了死亡问题,并在龙场悟出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起源。
在经历龙场悟道后,他跨越了面对死亡的恐惧,达到释怀生命的精神境界,进入到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说,以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苦难经历,加上龙场恶劣环境的历练,才成就了王阳明龙场悟道。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