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原创南怀瑾熏风自南来 2023-04-17 16:31发表于上海
修道家有一个条件,“善行为先”,要多行善事功德,只顾自私在那里打坐修道,不肯为他人做一点事情,那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不会成就的。我常常说修道的人最自私,两腿一盘,眼睛一闭,说我要修道,不要吵我,什么事情我都不管,万缘放下。拿万缘放下这一句话逃避现实,实际上他什么都没有放下,他最大的欲望摆在前面,就是想长寿。道家的老祖宗老子讲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摆下,先为人,不怕你不活着;如果先自私为自己,最后你先走路。
总而言之,学佛修道你要成功得快,那是与行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须要功德,要善行,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功德与努力两个配合,就成就得快。同样上学的学生,班上每个同学的成就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用功的方法,不管学佛修道,永远难求得一个真正了解贯通而统一的方法。如果真正有的话,修行起来并不难,很快,不过有一点很难,就是培养功德做善事,这个太难。一般人贪便宜,以为只要打坐做工夫就可以成仙成佛,好事一点都不做;小的好事马马虎虎做一点,大的好事是不干的,永远办不到的,所以善行很难。
这不是你打坐光在那里梦想能做得到的,你真要做工夫才行,老实讲,需要功德的培养,要修一切善,这个很要紧。功德是真的,决不是骗人,我们大家读道书,所谓仙佛之道叫你修功德行善,这一部分都是马马虎虎看过去了。就算是工夫做到的话,功德不够善行不够,莫名其妙地就会把你破坏掉,破坏的境界多得很。如果你积极修满一切功德,不一定打坐也会到达,非常奇妙,绝对绝对不是骗人的。世上好多人学佛学道,这里求工夫那里求口诀,这里修一个法那里修个法,以为悟了,得道了。如果功德不圆满,就算你那个道堆到蛋糕那么高,马上也就化掉,没有用。这个是绝对的定律,在这里我顺便讲到。
《我说参同契》
子列子学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庄子》里曾提过,列子能在空中御风而行,人能够练到会飞,是人类的想象。可是中国及东方文化,认为肉体能够飞翔,是很普通的事,是应该的。不过,我们没有亲见,只是听说。大家喜欢看《密勒日巴传》,都晓得他会飞,但在密宗的记载里头,能够如此的只有他这么一个人,而且是在宋朝的时候。在唐宋之间,道家能够飞的更多了,不过大家没有看过那些资料。这一段是讲学飞或是学其他修炼,都是与修道有关的。
这一段文字同禅宗后世一位旁支祖师讲过的话一样,说未悟道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悟道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等到大彻大悟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今天世界上讲禅学的,喜欢引用这个公案,来判断学禅的程度;这不是属于正统禅师传承的,只是偶然方便之语。
如果认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悟道,我们大家都做到了——当你伤心的时候,或者被吓住了、愣住的时候,眼睛看到前面,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那也悟道了吗?或者你今天生意垮了,欠人家几千万还不掉,明天要去坐牢,看到人也不知道了,傻了,那也悟道了吗?
所以,以普通心理学解释都是很好笑的事。不过有没有这个道理呢?有道理。所以见山不是山,见而不见,闻而不闻,并不是不知,在教理上这是不起妄想分别心,故而会有这种境界。但是不起妄想分别,以学佛来讲也不是最高的境界,那只是第六意识偶然静止的状态,不算是究竟,还没有到达所谓大圆镜智如来境界。
我们为什么提到这个呢?第一,现在《列子》这一段,就比唐宋以后的禅宗祖师公案,高明多了,而且讲得很切实。第二,我们由此也可以了解,孔子在《论语》中一生求学的自我报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笃实进修、四五十年的工夫才能够达到的境界。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列子》这一段也讲得很清楚。 “子列子学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列子学道的三年当中,起心动念不敢念是非——我们在座,尤其是本院出家、在家专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所以能够做到没得分别,还有些人本来你信你的上帝,结果那个仇恨的心理啊,比普通人还要厉害,所以非常差劲。 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进入一个宗教团体,我认为一定要先弄清楚,脑筋有问题吗?心理出问题吗?不正常吗?因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学问修养稍稍有点基础的人,有胸襟,有气度,普通的利害已经不放在心中了,这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修养。所以讲究修持的人,这第一条就是自己最好的参考。 但是庄子提出来“有圣人之道,无圣人之才”,不行;“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道”,也不行。所以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有圣人之才,也要有圣人之道才行。列子有圣人之才,也有圣人之道,他说第一步用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这“不敢”两个字,并不是功夫到了,而是心理上的压制。“口不敢言利害”,是不敢而已,还是有是非在,不是自然没有,不是泯除了是非。 所以列子在老师这里三年之后,“始得老商一眄而已”,才得到老师眼睛看他一下。这三年当中理都不理,你去做你的学问,用你的功,看都不看,过了三年以后,有这一点成就了,老师总算看他一眼,好,不错。
再说列子修行第二步,“五年之后”,不同了,“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个大问题。所以诸位少数修道学佛、多年用功的,能够得到清净;不过,等到你有一点进步时,反而杂念妄想不能清净。这是什么理由?俗话讲“新造的茅 坑三天香”,开始打坐学佛,又清净,好得很。就是佛教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我们做功夫也一样,刚刚上路啊,感觉得益很多,以后反而不对了,心念不能清净。拿现在一句话,这是科学的问题,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是必然的现象,精神越健旺,思想越不能停止。 其生理上的功夫,更是如此几十年前,在大陆的许多老前辈,骂一般年轻人学佛修道没有用,连一个心念都不能死。我那时年轻,比你们调皮多了,我说你不要吹牛,你老了嘛,火气快要完了,当然容易清净啊!把他气得哑口无言。但是这也是事实,人到了晚年,生命力量减弱了,比较容易清净,那不是真的清净哦,那是阴气的境界;能够在精力旺盛的情况下,把妄念空掉,身心清净,这是功夫,这是道。等于一个人有千万财富,撒手而布施,那是你布施;如果一毛钱都没有,而说根本看不起钱,算了,那是你没有钱。尤其生理上的功夫,更是如此。这个道理就是,空与有之间有个交换的作用,所以清净到极点,最后反而是不清净,这一点诸位要特别注意。 《楞严经》中富楼那提出来问佛,这一念无明从哪里起来?佛的答复是“觉明为咎”,明到极点时,无明反而起来;也就是《易经》的道理,阴极就阳生,阳极就阴生。所以用功之难,由此可见。 这里就说到五年之后,反而妄念不能止息了,其实不是不能止息哦,这个里头还有一个秘密,“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前面一段叫大家注意“不敢”两个字。第二段要注意一个“更”字,这个不是普通的“更”,意思是一切是非利害的关系,你非常清楚,清楚得不得了,清楚到比普通人更深入的程度。“老商始一解颜而笑”,这个时候,师父总算把脸上绷起来的细胞,松弛拉开了,对他笑笑,有奖励的意思。 如此修学到了“七年之后”,无所谓是非,“从心之所念”,并不是不动心哦,并不是说不起心动念,而是起心动念时,“更无是非”,起心动念之间没有是非了。“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这第三段重点在“更无”两个字,并不是不动念哦!有念,叫做念念清净。所以你们诸位年轻同学,以为学佛修道念念清净,有一个清净境界的念头,那个就是“非”,因为这个清净境界掉了,就不清净了,这个就是在“是非”中,都不是的,这个要注意。列子自己报告,“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这时老师开始对我更客气了,招手说你来吧,才让我坐在前面的座位。 修行九年,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 “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诸位要学禅、学密、学道,都是一个原则,他如此专心修持,一共九年。注意一个重点就是“横心”,横起来,随便,非常放肆,这样叫做横心。心里随便起心动念,嘴巴放肆乱说一顿,“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已经忘记了什么叫是非,什么叫善恶。所以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还是外界的是非利害。当然人我是非利害是有的,可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所以到这个境界,等于说一切的外物外境,到达他的心中,在古人的形容,“如雁过长空,风来水面”,像鸟飞 过空中,不留痕迹,风吹水面,波平如镜。他说到这个时候,“外内进矣”,不但外表没有人我是非善恶的分别心,内心中也没有这种影子。 到这个境界才是《楞严经》中佛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相为用,也就是所谓神通的境界来了。什么叫神通呢?眼睛等于耳朵,耳朵等于鼻子,鼻子等于嘴巴,浑身都是嘴巴,这个六根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是真的哦!但必须定力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谈得到成就。 但是这个境界,他很老实地告诉了我们,“心凝形释,骨肉都融”,这个时候心念凝结拢来,这个“凝”,后来佛学改用一个“定”字,就是定的境界。所以怎么样叫得定呢?身心两面融化,空掉了,而豁然而定,没有第二念,最后第一念也没有了,心是凝的,永远是定的。“形”这个肉体,“释”分开了,没有肉体的拖累。我们现在最大的障碍,是跳不出这个肉体的范围。有关肉体方面,年轻人道听途说,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但是气脉有一套学问,是有一个系统的,气脉真通是到达“骨肉都融”,之后再没有什么气脉感觉了,骨肉都融化了一样,已没有障碍。 所以一般人玩气脉,通通是自己意识在那里搞鬼,就是困在身体的感觉状态,在神经的反应状态玩弄自己,结果搞得一脸黑气,这是很糟糕的。真正修行到心凝的定境,那时气脉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到这个时候,一切的动作,走路等等,“不觉形之所倚”,这个身体无所谓了,譬如说端一个茶杯,端杯不是杯,那真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无所谓了。
“足之所履”,脚踏在地上,是不是地,或者是虚空,都是一样的,所以能够凌空而起。“心之所念,言之所藏”,乃至起心动念、言语所含藏的意思,都毫无分别,没有障碍,“如斯而已”,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很轻松。再加一句,到达了这个成就,“则理无所隐矣”,天下一切事、一切理,没有不知道的,也就是佛学所讲的,天上天下无所不知。 《列子臆说》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你们年轻人没见过,我们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作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你们同学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 “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注意!要乐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你们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 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行善就是禅定。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看你真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