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南怀瑾先生禅修前之准备 2023-03-23 00:03发表于江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文殊菩萨重加证明地说: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譬如一个人清净闲居的时候,十方同时打鼓,这十处的声音,同时都可以听得到。这证明能闻声音的功能,是真实普遍圆满。)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眼睛虽然有能看的作用,但受到障碍,就看不见了。口与鼻的作用,也同眼睛一样,都有一定的限度,也有一定的范围。身体是需要接触,才发生感触的觉受作用,离了感触,就没有觉受。心思念虑,则憧憧往来,纷繁复杂,极不容易整理出它的头绪。所以整个身心的六根,除了耳根的能闻以外,其他的功能都是不完全的。)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就是隔着墙垣听一切的声音响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得到。这种作用,是其他五根,眼鼻舌身意所不能具备的。因为这样,所以说,只有耳根的闻性,才能通达真实的自性境地。)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音的性能,在有声的时候,就有响动作用的动相。无声的时候,就是寂静无音的静相。能闻的自性,闻到有声的响动,就叫作有。闻到无声可闻的静境,就叫作无。在无声的静境里,虽然叫作无闻,但是能闻寂静无声的自性,并不是绝对地灭了。)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在无声的寂静境里,能闻的自性,既然并不是绝对地灭了。就在闻到有声音的响动的时候,能闻的自性,也并没有因为有声音才生起来的。因此了知能闻的自性,本自远离生灭的两种作用,就可以证到自性是真实常存的了。)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即使人在梦境中,还是有想念的存在。而且能闻的作用,并不因为不思想而不存在。例如人在梦中,呼之就醒,等到醒了以后,能生起思惟的作用,才有知觉观察的作用生起。所以证明能闻的自性,是超越于身心以外,不是身心所能及的。就是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上所有国土的众生,都是靠声音去明白宣扬它的理论,才能使人了解一切深奥不可思议的妙理。)
摘录自《楞严大义今释》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现在文殊菩萨的评论,二十五圆通所代表二十五种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很好,都可以做工夫修行而成佛的。但是文殊菩萨的总结论,这个二十五种方法里头最好的还是观世音法门最好。那么他上面有过长的评论,现在浓缩来讲。「我今启如来」,代表文殊菩萨的口头报告,我现在向佛向你老人家报告。
「如观音所说」,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最好,等于观世音菩萨自己报告过的。为什么说这个音声修道很好呢?譬如我们用眼睛来内观返观,叫内观的法门。你要晓得内观是佛学的名词,叫返观,返观也叫观照。那么中国文化,佛教佛法没有进入中国以前,中国文化有没有这个法门呢?有没有这种文化的称呼?有。在中国的上古春秋战国到秦汉以前,修道家也有这个,叫什么?「内视」。内视就是返观,向里面看的,我们眼睛是向外面看的,内视法门是返照,内观。所以古代的中国道家修长生不老之道,有一个名称,你们要注意,你懂了以后就晓得观音法门那么伟大,中国道家叫做长生久视之道,用这些名称的时候,佛教并没有进入中国,佛法没有来。
所以大家要想修到长生不死,第一个要练到长生久视,什么叫久视是个问题,我们人的眼睛都是向前面看向外面看的,闭起来呢?闭起来不是死掉就是睡着了,不会看了,假使这个眼睛永远正视,长照而不昧就表示没有死嘛。所以人要死的时候,两个眼睛向下面就挂下来,看不见了,就是这个样子眼光落地了,就掉下来,眼光硬是向地下走了,向下面沉下去。眼光落地就是所谓人要死了,在中国古代文化是魂魄涣散,这个魂和魄两个分开了,开就是这个精神衰败了,那个灵魂离开身体了,你眼光就落地了。所以长生久视之道,内视之道永远是清明,那么就是可以得长寿。长寿是生命精气神的问题,这是顺便带到(讲)。
佛法没有来,观音法门有没有呢?本来也有。不过因佛法来了以后,更清明更简,更简化那个原则了,修观音法门,乃至修观自在法门就是同长生久视之道一样。修观音法门就是返听,练气的工夫是一样。这样我们晓得呀,所谓东方两大古国四五千年的文化,它最高妙的东西都是合一的,说法表达不同,是一体。当然现在我们自己文化,大家自己也不懂了,我们懂一点点的还告诉你们不懂一点点的,懂与不懂之间的要赶快努力,要把它搞清楚。所以观音法门,观音菩萨也讲过我们用眼睛修内视还是有限度,那么向外看眼睛只看到前面这样,左右看不到了,后面更看不见。所以练气功修呼吸,鼻子呼吸一来一往是生灭法,各种都批驳了,只有声音法门。
「譬如人静居」,譬如一个人静静地在一个房间,或者躺在床上睡着了。「十方俱击鼓」,十方是东南西北上下六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样就是十方,十方的音声同时打鼓。「十处一时闻」,我们能听的这个作用,十方的音声一下都听见了。眼睛因为在哪里?在这里,欸,在后面,还要转过去。左边、右边,还要这样转头,声音不要。所以观音菩萨说;「十方俱击鼓」,十方面同时打鼓,「十处一时闻」,同时可以听到十方八面的音声,所以利用这个音声修佛修道成就得快。
「此则圆真实」,拿一个现实的情形告诉你证明,音声法门是圆满的,圆满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十方八面无所不遍,声音是圆满的。是则圆满真实,真实并不是说声音真实啊,声音这个作用修法,使你真实会快。如果你要解释声音就是真实的,错了,绝对错了。那么尤其你们学佛的本院专门研究佛的,乃至出家同学更要注意哟,平常我也给你们讲过,根据因明的道理,声是无常,声音不是永恒的,譬如我们一句话讲出来是发声,讲过了以后就没有了,不会永恒存在,所以声是无常的。声音不是真实的,声音本身是无常,现在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讲修声音法门那么好?就是说能听声音那个作用,是找那个东西,不是在于声音的本身,是讲能闻的这个声音的作用,能闻声音的作用。所以这里这一句所讲的「是则圆真实」,听声音这个作用是圆满的、真实,所以这个法门修得很容易成道,这个话很真实,就是这个道理,此则圆真实。这是赞叹观音法门的好处。
下面也来个总批评:「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拿眼睛来讲,「目非观障外」,这个文字给它浓缩的,就变成古诗句了。我们看中国的古诗啊,春秋战国以前四个字一句,你看我们读《诗经》,大部分是四个字就是一句,有时候两个字也成一句。后来慢慢发展成五言诗,五个字一句。到了唐代的有七言诗,七个字一句的。再慢慢慢慢下来不够了,人类这个感情思想复杂了,就加上有词,有长短句,长短句譬如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就要了命,听起都是惨的,所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些都是长短句,叫做词。再后来时代越复杂,词还不够,唱歌;现在歌也不够,歌要加上说白,还要说两句唱两句;还不够,现在还要加上扭起来跳;跳还不够,马上要身体还要剥掉,干干净净。现在已经到了裸体文化的阶段,再进一步是扒皮文化的阶段,裸体完了只好扒皮了。不过不会的,人类不会那么笨。慢慢会复古,觉得裸体看了也没有什么好看,要加上穿衣服一件一件,慢慢又变成那么大的袖子才好看,最后看惯了又要脱,脱完了又要光,光了以后又要穿,这是啊,众生自找烦恼。这个我们不讲了。
那么现在回转来讲到这个五言的文字,「目非观障外」,怎么解释?「目非观障外」:眼睛不是看障碍外面的,讲什么?它中国文字,你们翻译白话看,你们诸位同学把这个古文,「目非观障外」,眼睛不是看障碍外面的,是不是这样?这叫青蛙跳井——不通,不晓得讲些什么!什么眼睛不是看障碍外面的,看障碍里面的,一点没有错,有个鼻头就障碍了,所以眼睛只能看障碍里面的,看障碍外面看不到了,是这个意思,不过给白话一翻就不懂了。这个眼睛观看的功能,有障碍它就看不见了,挡住了,受障碍。眼睛看的功能,把手一遮有障碍,它就看不见了,所以眼睛功能有限度。「口鼻亦复然」,这个嘴巴也是一样,嘴巴不开口就不会讲话了,把嘴巴缝起来,我们经常骂人说闭起你的狗嘴,那个嘴巴一闭起来就不能出声音了,而且它有障碍。鼻子也一样,鼻子假使是鼻窦炎啊,你做呼吸呀,做气功啊什么都没有用了,这个是问题。「身以合方知」,身体的感觉要碰到了,两个手要捏到碰到了才有感觉,两个手分开没有感觉,要触觉,所以都有缺点。「心念纷无绪」,你假使说搞心里头念佛打坐想心清净,心本来乱的,纷飞,乱飞的一个思想一个思想乱七八糟烦恼多得很,也不能得道啊。所以最好是修观音法门。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只有声音最好,声音第一,没有受障碍,隔壁音声也听得到,一切音声都听得见,隔一个墙音声也听得见,音响都知道。「遐」很空旷很远,暇就是远,「迩」就是近,「暇迩俱可闻」,近的声音远的声音同时都可以听见。「五根所不齐」眼耳鼻舌身,只有耳根最圆满,其他都有不对,眼睛没有办法跟耳根两个并用,这个不能比呀。鼻子嘴巴身体感受都不能比,所以五根里头只有耳根听声音的,「是则通真实」,所以用耳根圆通来修可以通达「真实」,本体的境界。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注意啊,观音法门来了,文殊菩萨讲到它中心了。现在他上面加了好多宣传品,文殊菩萨是观音菩萨的推销员,他在做广告,现在卖真货来了,观音菩萨的真东西他拿出来了。他说我们用耳根听音声,修念佛法门或者修什么最好,听那个音声。
「音声性动静」,一个音声,这个声音讲话,我现在讲话就是音声,它的性质声音的作用只有两个现象,一个动态一个静态。说话听到声音这是动相;听不见那个音声,不讲话了,我们听到没有?听到,那个是静相。先把动静声音音声的性,拿我们现在文字倒过来,声音的性能只有两个相对的现象,一个动、一个静。
「闻中为有无」,怎么样叫声音的动相与静相呢?就是在我们听声音、能听声音这个作用,当我们听见声音动的时候,「啪」一动听到了,这叫动相,「闻中为有无」,有听到了这是动相。那么这一拍过了以后听不见呢?普通人叫听不见了,听不见了?那错了,听见了,听什么?听到没有声音的这个静相。听到有,不听就是没有,没有还是有,没有这个现象叫静相,注意哟,普通人搞错了,以为哎呀都没有声音了。所以人在高山中、在海洋上好寂寞啊,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常常告诉你们不懂啊,在空山那个万籁无声好享受,那个时候最妙的静相,你慢慢在静相,再加上自己心念静下来,享受那个静相,那个享受世界上没有办法比,讲不出来,讲不出来就讲不出来,叫做不可说,妙不可酱油,妙不可盐吶,就是妙不可言,就是讲不出来,那个是静相。所以我们注意这两句话,文殊菩萨介绍观音法门。音声它的性能是动和静两个现象,这是原理。那么拿到我们这个生命当中,就是我们这个听觉的作用「闻中」为有为无,动来听到有声音,声音过了那个静相呈现,也在听,听到无声,叫做「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注意啊,这两句特别要宁静下来听。当你这个音声这样一拍有动相;不拍,你听听看有没有拍掌的声音?没有,这是静相。当静相来没有声音,我们人类观念,「号」就叫它叫做「无闻」,没有听见。实际上呢?「非实闻无性」,你注意啊,他说没有听见是没有听到声音的动相,没有听见,我那个能够听的这个自性没有动过,就在这里,这是观音法门重点啊!注意,大家把耳朵摸一摸,洗干净来,这要听清楚,你就跟观音俩在一起了,跟观音菩萨在一起了。
再说一道,注意,不在我这里,在你们耳朵边上,「音声性动静」,声音本身那个性质,两大原则,一个动相一个静性,「闻中为有无」,当我们要听这个声音的时候,那个动相来听到叫做有声,没有响的时候听到没有?听到了,这叫无声。「无声号无闻」,我们人类观念,当声音没有了叫做我什么都没有听见,实际上在听,那个能听的作用、那个闻性不在动相、也不在静相上。「非实闻无性」,能闻的永远在这里,它是不生不灭、不生不死的,不增不减就在这里。譬如我们睡着了还有没有听声音啊?有听啊,你听什么?睡着了听到什么?睡着了什么都没有听。那么你说没有听,那就没有自性了?「哎,起来,起来。」「啊,你叫我啊。」他就起来了,可见那个能闻的在那里没有动。对不对?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都在那里,「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再进一步告诉你,当声音这样是有,没有声音是空。声音没有了的时候,「声无既无灭」,你说永远就没有了?不会呀,再一拍又有了,每一个声音都过去了,不断的拍不断的生,所以声音没有了并不是断了,「无灭」并不是灭除。那么声音有呢?无生,一有不拍就空了,所以不生不灭,你要在这这个地方体会。
「声无」当声音没有的时候并不是真没有,那个能闻的还在,所以「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声音有的时候,你说有声音啊?并没有,没有一个声音,声音是无常,不能永恒存在的,过了就没有,它是偶然的暂时的如梦如幻的,「声有亦非生」。但是我们一般人呢?凡夫没有修道,不从智慧从这个地方看,始终被这个声音有无困住了。所以人就是这样,哎呀,想起了当年,他叫我的妈呀,我现在听不见了,好可怜啊!他永远这个声音还在,并没有听不见,只是你好可怜,自己不懂,万古长存,这个自性的道理。但是一切凡夫众生都被生灭、动和静两个骗掉了,一生一灭,声音来了有叫做生,没有了叫做灭,灭就是死了,生和死两个。其实不生也不死,你那个能听生灭的那个作用它并没有生死。所以观音菩萨在自己的报告上讲,「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他入定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叫「生灭二圆离」,所以你一念声音来的时候生,灭就是灭掉。你不管生灭的道理,你不管声音有和无是两头,两头不管,我那个能闻之性没有变过。所以生灭两边是圆满的,圆满,有和无你都离开了,即不抓空也不抓有,都不抓,一切不执着。「是则常真实」,你可以悟到观音法门,你也可以明心见性了,这个是真常的、圆满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法门,所以利用音声。尤其现在人,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这个音声很美妙的,当你一念出来的时候,那个音声你一听就可以进入观音法门,其他的梵音海潮音歌曲也可以。
譬如我们常常佛教里头唱的,有些唱香赞啊,唱忏悔文啊,唱有些很美妙的,佛教的早晚功课里头那么一唱,那个他们叫梵呗,就是说梵音的唱颂。不过现在唱颂是中呗不是梵呗,中国的音乐古代的等于有昆曲啊,等于有佛门的呀,不是为音乐而音乐的,那个清净的音声,一来了以后心境特别宁静,就可以使你慢慢懂了。这个叫软修的法门,软修,和尚唱念,不像街上那个送死人的,那个是唱流行歌曲了,那个乱唱了。真正好的梵音、这个梵唱一来是很清净,「是则常真实」,把这个声音过了以后,那一段很空灵的时候,你会体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则常真实」。这是讲观音菩萨的法门。还有,他继续的说,这一段很重要,教我们直接进入观音法门。那么他讲音声修行的道理。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这个音声的道理,上面一句「妙音」,就是非常玄妙。动静二相他说得非常清楚了,现在再进一步,「纵令在梦中。不为不思无。」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没有听到声音啊?想想看,不要随便答话啊。你们随便答,叫蒙着来答,试试看,算不定我撞对了,等于猜题。不要猜题,真正自己做梦的时候有没有?你说说看,做梦的时候声音在哪里?我们做梦不是梦到跟人家来讲话,可见会听嘛!这是梦中的音声,对不对?那么梦的境界是什么?是意识造成的,梦是独影意识造成的。这个白天的思想,这个明了意识已经睡眠了,梦的境界叫独影意识,也叫独头的意识,那只是意识作用,眼睛耳朵身体没有帮忙,它像电影看电视一个一个出来了。所以梦中也听人家讲,人家告诉你,哎呀,你的妈妈生病了。哎呀,急死了,哭起来了,可见也听到声音啊。自己也会问:「几时啊?你知道吧?请你告诉我啊!」就会晓得梦中有音声,那是意识境界独影意识里的音声。所以梦中也有音声。梦中有时候梦到水、涨大水,也听到哗,那个水一来,吓死你,意识境界也有音声。所以意识境界里头也有色、也有声、也有闻到香味、也有香臭。意识境界六尘的现象,外界物理世界的六尘现象在精神世界它都是实在的。所以心物是一个东西,心物一元。
文殊菩萨在这里讲,进一步我们要体会了,尤其你们讲修为的,讲修持做工夫,走观音法门的要体会这一段了,梦中的音声。所以文殊菩萨说,「纵令在梦想」,其实梦就是想,想就是梦。我们白天的梦是开着眼睛在做,开着眼睛的思想叫做白天,闭着眼睛的思想叫做夜里的梦,梦即是想,想即是梦,众生自己认不到,以为自己现在很清楚,我没有做梦,你才全错了。「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在梦中要想一切无所作为,一切也没有思想,你认为没有吗?还是有音声作用。
「觉观出思维。身心不能及。」所以音声作用的美妙,能觉感觉,能观,眼睛能观那是靠思想来的,这个音声的作用也离不开思想第六意识这个分别作用,分别习气作用,但是它也能够永远留在,即使在梦中也有。
所以死后自己变成灵魂变中阴的时候,那么自己这个灵魂一离开这个肉体了,我们中国人有两句老话:「生不认魂,死不认尸」。真死了自己认不到这个尸体的哟,不晓得是个什么东西。假使认得这是我的肉体、是我住的房子,又钻进来了,又活起来了,所以生不认魂,生着自己灵魂是什么认不得。死不认尸,死了能认尸就不叫死人了,就会活转来了就会复活了,这个东西是这样的。那么人一死了以后,这个灵魂离开躯壳,可是六尘还是一样,那么你的亲人在旁边大哭大闹你都听见了,也看见了。你说你不要哭了,我已经死了,算了。不过我们听不见了,两个电感不同。他尽管拉我们,我们也没有感觉了,我们摸他那个尸体你不要走,他那个灵魂没有感觉了,这两重世界分开的,阴阳电感分开了。这个电感不是现在电力公司的电啊,这是借用这个名称,不要听到一个电字啊,马上电灯上去找灵魂了,那就糟糕了,这是借用电学这个名称来讲。所谓觉观,能觉能观出思维,这个音声的作用,身心妙用,因为身体是「觉」,身体是感觉,心是「观」、思想。所以这个音声的作用,观音法门离开身心以外,也就在身心以内,不过呢,不是普通一般把身心看的那么贵重,就可以到达修道,所以音声法门观音法门之玄妙之高,良哉观世音啊,妙音观世音,身心是不能及的。
摘录自南师《楞严经讲座》录音稿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