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个出家人、比丘,严格地说起来,不能单用一个「僧」字来代表。这个僧字不念「增」,念「僧sēng」。有时候我的读音也不准,我们中国人认识字啊,往往都是变成有边的念边,没有边的念中间,看看差不多,自己也不查字典就念下去了。这不要念「增」——「僧sēng」。这个僧不是增。「僧」也是由梵文佛教的文化里头来,僧这个字全称是「僧伽qié」,这个「伽」不念「加」。假设这个「加」字有个走之,应该念「迦gā」。譬如释迦牟尼佛我们念惯了,规规矩矩是念「释迦gā」。那么,这个僧伽这个是「伽qié」字,僧伽是梵文的翻音,后来把下面就节省了,一个僧字代表了。僧伽的意思就是僧团,所以我们常常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法所教育出来的真正有修持的这个僧团,就是说团体,女的出家的、男的出家的这个僧团。那么这个僧团就是「僧伽」。 有些经典念咒子、念佛教的咒子常常会念到僧伽呀,就是这个僧团,有修行的、有道的一个僧团。
那么僧伽的意思我们特别要注意,僧伽为什么叫「僧伽」呢?一个真正佛教的出家的弟子在一起,这是一个僧团。拿我们现在观念用「僧团」,就是僧伽。
不过古人不用这个「团」字,不能随便用的。这个僧伽呢,在形式上是一个团体,但是它这个名称的内义,所谓僧伽,出家、有修行的一群人,这一群、这一团、这一班都很有修行的人,僧伽。一个僧团在一起,有六和敬。普通佛学讲,六种和平相处、彼此尊重,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了解这个精神。我觉得六和敬的精神不但是一个佛教出家人应该了解、应该知道,我们学佛的弟子、在家人也应该知道。而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教化精神之所系。所以六和敬懂了以后,这才真正算是学佛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家庭也用得上、社会也用得上,一个团体也用得上、一个国家民族也用得上。这六种精神,六和敬,比什么责任、荣誉还要高明得多了。
所以一个僧团人与人之间,修行人相处在一起,六个条件:「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六点特别特别注意。我们真正学佛,这个地方特别注意了。这不能够说只要求一个出家人哦,我们每一个人要求自己,尤其是家庭、社会、团体、国家、天下是一样,这是佛的文化。所以佛的教化一到中国,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普遍地变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主流,是有它的原因的。
一个修道的人,尤其是出了家,一个团体聚在一起,第一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么?我昨天跟出家同学正有事讲到,所谓一切的戒律就是明辨是非。明辨什么是非?明辨道德行为的是非,这是戒律的精神。明辨,明白、辨别道德行为真正的是非,是就应该做,非就不能做,那么这就是戒的精神。所以戒很多了,有小乘戒、大乘戒,这个《楞严经》里头会讨论到,我们姑且简单地说。所以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相处,道德行为,注意哦!道德行为明辨是非。一个人是非的观念太清楚了,不会和平相处的。尤其我们学宗教、学佛的人,学了三天佛,看看天下人都不是圣人,都是混账!忘记了自己也是账混之一,都拿一个圣贤的尺码要求人家,他也不合规矩,那个也不合修行,搞了半天自己忘记了自己。所以是非利害分别得太清楚,犯了基本一个观念:贪嗔痴,自然要求别人严格,对自己多原谅。错误了!「戒和同修」要求自己,彼此都以道德的行为相处。和,和平、和爱相处。所以住在一起,共同为一个道德的行为来修持,这是一个僧团。就是我们普通做人也一样,一个家庭也一样。
「见和同解」就更难了。见,是思想观念、见解。人与人之间相处,见解不相同,很痛苦的。见解相同,就是说大家文化观点、修持的观点要彼此研究、沟通了,相同、和平、和爱地相处在一起,见解相同。见解不相同,譬如说我们看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处得不好?所以宋代,宋朝一个名儒陆象山讲过两句名言,因为宋朝、唐朝都有在皇帝前面、中央政治有党派的斗争、派系的斗争,所以陆象山很感慨,讲了两句名言,他说:「小人之争在利害」,小人并不是说哪个个子小一点就是小人,或者地位低一点叫小人,就是普通人,所谓「升斗小民」,就是为了生活、利害关系才要争。君子之争,所谓君子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意见反正是多,「君子之争在于意见」,思想不同,见解不同。所以意见彼此不同发生的争论,与那个普通人利害之争是一模一样可怕。所以人类的悲哀,不是利害之争、就是意见的相争。
所以修行人在一起,能够做到见解相同,那么就达到后面意识沟通了,彼此都是高兴的第六条,嘴里没有反感的言论,所以「口和无诤」了。学佛修到无诤的境界,口和无诤,那么意识和平、合作,能够互相相处,所以「身和同住」。身体很和,第一无病痛,大家都免除了病痛修行,情绪很稳定,那么才是身和了。都很健康,很健康一个人,没有神经病,也没有宗教心理病。这个身和才能同住。
「利和同均」,出家,大家在一起利益均等,那就是普通所谓讲,现在标榜的美国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了。真正出家人,过去丛林大庙子几千人,起码三五百人在一起,来自于四方八面。而且在过去我们看到的出家人,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他什么出身也不知道,反正出家了,住在一起,都很有礼貌,吃饭哪、出来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看不到。过去我们所谓喜欢到大陆上看庙子,大的庙子进去了逛了半天,看不到一个影子,一个和尚也没有看见。那晓得等到吃饭的时候吧,云板一响,就看到一个一个人排队自然出来了。我们那个年轻的时候就说:这些和尚哪里钻出来的啊?都看不到人,那么多几百人出来,一点声音都没有。进了饭堂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坐着,不会像我们这样架起来呀,或者把筷子拿到手上,调羹、碗敲敲啊,都没有。吃完了饭,也没有声音,然后就进去了,看不见了。利益均等,无争的境界。
所以这六条叫做「六和敬」。彼此和平相处,和爱、互相尊重地在一起。所以我经常发现佛教的伟大的精神,佛的教化,就懂了僧伽的六和敬。这个精神扩而充之,在家庭也一样。我们几个家庭能够做到夫妇之间和敬?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的礼貌,家庭夫妇之间相敬如宾就不容易做到哦!相敬如宾,讲恋爱的时候、追的时候啊,那大家都把自己那个坏毛病都盖起来了,等于彼此对客人一样,宾就是客人嘛,再生气呢也闷住了:你好!我好!对客人嘛,相敬如宾。结了婚以后就不是对客人了,就是对仇人了,那就摆面孔啊!每个人玩自己的毛病,就不相敬如宾,要改一个字:相视(看到你)如仇,如仇人一样可怕了!也不能做到和敬。所以其实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家庭的夫妇之间相敬如宾,也就是和敬的精神。所以特别讲到比丘这个问题,特别介绍佛法的文化,这个六和敬,就在这一方面去学习、去了解,成佛就够了。
佛教有一句话,「出家如初」,一个出家人、一个学佛的人,像第一个思想:我要学佛了,我要出家了,永远保持那一下的真诚、诚恳,「成佛有余」,一直到成佛就够了。所以出家如初,就是开始那一念,成佛就有余,还有多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说成佛有余。做人、做事、修行、成佛都在其中。
摘录自南师《楞严经》讲座录音稿
这个资本是两种,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先培养福报,福报怎麽培养?从做人开始,做人做事的开始。做人做事,我们的文化,儒家、佛家、道家,中国的统统讲这个东西,做好一个人,太难,太难,太难了,如果我是一个办……,真的我想办一个学校办一个教育,当年我在台湾跟首愚法师,在闭关的时候也试过办一下,现在这几位,宏忍师、永会师她们这几位,余政如这一班人,还能够跟到我做点事,都是当年严格受这个训练出来,但是我还没有觉得严,像你们这样松松的,教不严,师之惰,养不教,父之过。大概你们没有读过,是严师,很严厉的老师,严师出高徒,不是名师出高徒啊。
你们这里老和尚太慈悲了,太好了,你看你们这里,要我来做老和尚的小和尚,要管你们啊,那对不起,才不是那麽松,至少我精神比你好,不睡就不睡,不吃就不吃,打架就打,做狗爬,我也会爬,样样都给你赶上来,就逼你们上路,所以你们注意哦!做人做事,尤其学佛的人,多替人家着想,不要光顾自己。
尤其出家千万注意六和敬,六和敬,是哪六样东西?你们都是佛学院的高材生,比我好多了,哪六样东西啊?你讲,你讲呀,你去写啊,现在就……不要笑,我随便抽签啊,抽一个出来,讲得出来,当场写得出来,一百块钱,抽哪一个,你抽,不要问了,问哪个会写,你抽嘛,抽到哪个就是哪个,十八号是哪一位,运气太好了,你当选了,六和敬,这一百块钱我输了,这个,这位会写的出来,我看那个样子,你们走私都可以,他写不出来,漏个消息,反正一百块,嘿,吴振鹏,一百块拿出来等,当场就要给奖金,不错,出家叫僧团,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是六和敬,这个六和敬,是真正的,中国、印度东方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最高的境界,所以当年,我也研究共产主义,他那个算什麽,那个共产主义的领袖是释迦牟尼耶,真的,他早做到了。
所以社会团体,彼此,身和同住,再出一奖看,又是一百块,请你来解释,你解释得比我好,当然你解释好了,我说你不好,我就省一百块钱,但是哪一位,考考大家,身和同住,怎麽叫身和?不打架叫身体和啊,还是什麽意思,身体怎麽才和,所以我们古代的文化,问候老前辈,问候父母,身体和安否?绝对的健康,身体,身和同住,彼此,彼此之间没有这个,磨擦,身和同住,没有你看我的眼睛不对,我看你鼻子歪了,然後你看到我眼睛斜斜偏过头去了,我看到你呀,鼻子摸一摸歪过脖子去了,这不和了,彼此,身和同住。
口和同诤,没有说脏话,也没有说讨厌人的话,也没有挑拨是非,也没有说别人的不对。意和同悦,思想意识是相同的,一个团体。戒和同修,譬如说,要出门了大家怎麽走,怎麽吃饭,所有的戒律、威仪都是和,不是合拢的合,是和字哦,是和平。利和同均,共产主义,你有十块钱,咱们八个人平等,一个人分一块二毛钱吧(摇手而笑),共同的利益,谁也没有私心,天下为公。见和同解 ,思想是相同的见解。就是这个,这样六和敬,只要在基本上六和敬做起,就学了做人。
我们诸位同学,每天反省自己做到了多少,能够做到多少,第一个先学会……,先学会,我们的未来的教主,现在大菩萨,弥勒菩萨那个笑容,千万笑容学会了,你成佛一半了,和气就生财,不要老是看到人啊,那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啊,那是(第七条)气和不安啊,那就糟糕了。六和敬是修福德初步。
至于慈、悲、喜、舍,帮助人家多做好事,我们普通的教育,教一个孩子,日行一善,一天一定要做一件好事,什麽是好事,你说我也做了,那个这个路上有块砖头,我都把它搬到那里去了,免得碰到人家的脚,是好事,小之又小。所以修神仙、学佛,福德不够,你怎麽样修持都是没有用的,我的经验告诉你,真的,多做一件好事,自己的那个智慧,多开发一些,那个道理的功夫,咚,就大跃进,跳一步,我决不骗你,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还常常如此,所以我自己讲自己,我这几位老朋友都知道,我说我有一个毛病,我的毛病是什麽,把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里来哭,就这样一个毛病,这个毛病我还戒不掉呢。人家家里死了人棺材抬到自己家里来哭,不是多此一举嘛,可是你要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这个精神,多为人家着想,我还做不到,吹牛是吹啊!这个福报修够了,福德的这个修,修了做了好事,就会成道成佛吗?不过是走成佛之路的一点资本而已啊,福德资粮。
摘录自《南禅七日》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