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原创 南怀瑾先生 禅修前之准备 2023-08-23 00:03 发表于江苏第二讲◎ 两代德清传奇呃,我们现在大致上啊,我们把这个《圆觉经》的来源同翻译的先讲了一下。另外,我们手边现在拿的这一本经,是明代明朝末年佛教界,也就是明朝文化史上,非常有名的叫做明末四大老,啊,明朝差不多末年的四位大师,在出家的,啊。这一位法师叫憨山。我们,你们这个一般念的国语音啊,叫什么gan山啊。我们念惯了的憨(han)山,啊“憨山”。他的法名,憨山是他的号,他法名是德清,道德的德,清净的清。啊,书上有,在哪里?(你指一下。啊,哈哈哈……第六页,他说第六页,就懒得写了啊。)憨山啊,德清大师。这个还有一位是紫柏,啊,所谓憨山、紫柏。啊,还有呢,一位是净土宗,两位,莲池、蕅益大师啊。这个都属于明朝四大老,明末四大老。实际上明末这四大老的佛法修持很高深的,修持非常高深的人。那两位是净土宗,这两位是禅宗。其实明末的这个大老,还有苍雪大师,是另一个,另一路。呃,还有很多啊。不过在净土跟禅宗两个最有名,尤其是憨山大师,这位憨…啊,我这个口音,不是那个寒山寺的寒山啊。寒山是唐末的人,寒山、拾得。这是明朝人。他现在有一本,我总希望大家读,尤其希望出家同学们,憨山大师的“年谱”,那真是非常好一本书。不管在家出家,要多看它。啊,看人家怎么样年轻读书,怎么样出家,怎么样修行,怎么样成道。他后来当了国师,连明朝的皇帝,连皇太后、皇帝妈妈都皈依他的。因为他地位太高了,做了这样的皇帝的师父了,所以牵涉到政治关系了,牵涉到宫廷的政治关系。宫廷之事呢,就是万历皇帝没有儿子,就老太太皇太后急死了,拼命办法会啊求子。诶,一个皇帝没有儿子,国家就接不下去了,朱家的天下。因做了法会以后啊,得了太子,那么,这个皇太后、皇帝的妈妈对憨山大师非常尊重,命令皇帝都要皈依。那么这个万历呢,有个信仰是天主教,啊,那个时候天主教,也有宗教之争来了。这个信仰天主教的道理呢?并不是万历完全对于天主教的教义有所…,就是对于妈妈这个压迫啊,这个父母之间、母子之间,所以家庭里头很难办。尤其当了皇帝的家庭啊,千古以来没有一天痛快过的。你不要看到一个平民老百姓…,所以我们在座的大家做个老百姓,父母好…啊。孟子说的人生三乐,“第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乐也;父母在,兄弟都在,二乐也”,人生的幸福。我们多读历史看到,几乎没有…中国、外国没有一个帝王的家庭是清净过的,那个痛苦是痛苦得很。所以我们研究帝王的心理,可以说,万历对于皇太后、对于妈妈的反抗。诶,也不一定反对佛。因为你信佛,我偏不信,就是犟起来了。你要我拜这个和尚,我偏不拜。诶,结果老太太…,憨山大师他很高明的,学问很好的,他始终不进宫,不肯进去,皇太后命令他去。结果皇太后也没有办法这位师父,就把叫、派一位太监,叫憨山大师,拿你的像来。那个时候没有照片,拿他的画像进宫去,就是他的照片了。他把挂像,皇太后一打开,叫儿子、皇帝,“跪下,皈依!”就那么一来,你看那个皇帝之气呀!啊,那么气得就、不好整妈妈,皇帝当面不好发作,恨到憨山大师身上来。所以这个很多原因就牵涉……把他这个戒牒就追了,把他贬了。贬了就是说,以前,我们晓得这个出家人有度牒,度牒就是文凭啊。那个文凭是皇帝、政府发的。不像现在的受了戒随便,刻个木头、冬瓜印印一印,啊,一个皈依证,哦,就是皈依……呃。以前很严重的,啊,有一度出家要考试啊,你们大学博士,还要考取了佛经,政府才发一个文凭给你,叫度牒,你拿到这个文凭才跑到庙上可以出家。所以那一度很严谨。因此,明朝这个把憨山大师判了犯人,就是先把他放……。等于我们中国文化制度,一个有功名的一个进士啊,或者举人、秀才,或者做官的,犯了罪进来。那么譬如说问案子,啊,这个县长、这个县官或者省主席,犯了罪进来,不管你包公也好、王公也好,必须还是要站起来,因为他还是代表国家。然后叫人,“纱帽,拿掉”,就是等于把阶级拿下来,你不是官了,才跪下。不然不能跪哦,跪要……自己要站起来,他是代表国家,啊。所以他把他度牒贬了,和尚衣给他脱掉,穿上犯人衣服,贬到广东去了,这就是憨山大师。那么在他年谱上这一段就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明朝这个历史上也到了很乱的时候。所以憨山大师的著作很多,他的文学、诗词没有哪一样不好。我们可以说,大家尤其出家的同学更要检省,他从小出家。啊,他的妈妈更了不起,那憨山大师妈妈。那所以我们…,当年我看《憨山大师年谱》年轻时候,看了都掉眼泪。啊,看《密勒日巴记》啊,我们看了真的流眼泪,一点告诉你不假,现在看了我不会流眼泪。啊,年轻看看那,每次看、每一次掉眼泪,很多地方很感动人。啊。他这个从小母亲带他到庙上,先碰到做官的。诶,他觉得很有意思啊!以前做官考取,联考考取做官,鸣锣开道啊、打锣啊,走去路上,老百姓都要站在旁边,不准…,那个威风很大。他就问妈妈,“这个是干什么?”“诶,读书啊,好好读书,考功名啊。”他说,“功名考取了呢?做什么?”“做官呐!”“哦,什么官?怎么做啊?”“做官就是做县长啊、做主席啊,做什么,做宰相,状元做到宰相。皇帝不要乱碰了啊,宰相最高了,一人之下。”他说,“做了宰相以后,妈妈,怎么办呢?”妈妈说,“罢嘛!”以前叫罢官。退休,要免掉的。做了一阵官,就要免掉。“哦”,他说,“那么很辛苦读书,做功名,做了宰相还要罢?”所谓罢官,他说,“那有什么意思?” 所以妈妈看看这个孩子,怪思想。就带上他到庙……有机会,到庙上他看看那个佛,他说,这个叫什么啊?妈妈?她说,这样叫佛。佛怎么样?妈妈大概不晓得怎么解释。等于我小的时候问妈妈,我说那个菩萨眼睛怎么是闭到的?她说,“菩萨眼睛一定都要闭到。”我说,为什么?“菩萨不能张开眼睛啊。”我妈妈给我讲。我说什么意思啊?“哎呀,世界上坏人太多了,菩萨张开眼睛不能看呐!所以菩萨只好马马虎虎闭到眼睛了。”哈,我觉得我妈妈这句话答复我,我到现在也很佩服我的妈妈这一句话。她不晓得根据哪个佛讲的,可是这个道理真对呀!这个菩萨只好闭眼睛啊。哈哈。憨山大师当时妈妈告诉他,佛是怎么样。那么憨山还很年轻,他说,那我做佛,我要做佛。诶,这个妈妈就说,我这个孩子奇怪。把他送、就送到庙上去。这个送到,不像我们这样,一送来赶紧拿个剃头刀把他刮成西瓜皮一样啊,就好像解决问题了。他不。这个庙上,所以他这个师祖,就是师公,了不起。一看憨山大师,请了很多的好老师教他,所以憨山大师世间的学问,四书五经,一切都成功了。到了十六岁,这个师公找他。他说,你现在学问也成功。没有出家啊,就庙上第一流的老师请来教他。现在恐怕你们出家法师有这个胸襟气魄就好了。然后问他,你考虑,要出家,你年龄到了。因为根据戒律,要成年,还要父母同意,才准出家的,不能随便出家。一个人偷跑出来不准(出家),戒律跟法律一样。你自己考虑,要出家,我给你剃度、剃头。不出家,我培养你去考功名,做官去。所以看《憨山大师年谱》,哎呀,那看到那个古人啊,尤其做师父的是了不起。他自己也了不起。考虑结果告诉师父,不做官,出家,硬去出家。出家了以后努力修行,他的学问之好。所以他全部的著作很多哦,各种,叫《梦游集》。《梦游集》就是憨山大师一生的著作。这个他对于国家、政治、宗教、社会各方面贡献非常大。啊,憨……那么,这一代的我们禅宗的我们那个师父,虚云老和尚,有人说是憨山大师转生。啊,是这样一件事。这位憨山大师,但是,他两个人啊,很多事情相同。哈,虚云老和尚,是湖南人。他的老太爷在屏东,满清出来做过官的。他也来过,小的时候。那么他独子,这位师父。独子,是家里做官的世家,要儿子留后代,同时给他讨两个太太,他说不行。他那个时候已经学道了,学的是同善社,嘿,一贯道的前身,前身,也会打坐,他要修道。所以那一天晚上有两个新娘、两个新娘,一起进门的时候,他翻窗跑掉的。啊,翻窗跑掉了,哈,啊,出家去了。啊,出家也先当过一阵道士,后来又转来当和尚,他才修行。所以他的两位太太,后来也出家了。一直到几十年,五、六十年以后,两位太太比丘尼,写信给他要见他一面。他还是不见面。这是虚云老和尚。当年我们讲,“师父啊,你这个……太罗汉了。现在见见面也没有关系嘛!啊,两个老比丘尼,嗯……”我们有时候也……像我们年轻人有时候,“诶,师父啊,你不能说…,这个地方你定力太过了吧?那个定到这个程度太过了嘛。这个见见面,你还怕有魔障啊?这个真不会的。”“诶,你们小孩,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哈哈哈哈。这个,所以这个憨山大师这一次…,虚云老和尚出名的法名也叫德清,同样一个名字。那么憨山大师年轻到五台山住茅蓬,啊,在冰雪崖里头隔起来入定。憨山大师也在五台山住茅蓬,冰雪天中修定。啊,虚云老和尚住茅蓬,跟憨山(一样),每天晚上放蒙山、施食、度野鬼。啊,像g'c'd的那个头子**朱d,就是虚云老和尚皈依弟子,他说要当和尚。他说,“呃,你不行,你不能当和尚,你这个家伙不是当和尚的。”最后他走投无路,拿了二十块钱银元给他,叫“你出去吧,你不是当…”。朱德拿了老和尚钱,到德国读书的。嘿!那么后来我们就讲,“师父啊,这一批大老板啊,都是你每天晚上放蒙山、在五台山放出来的啊。啊,所以你现在最后自己还挨了打,都是自己给施食施出来、超度出来的。”这一批鬼都来投生了,给他的法力超(度)…。嘿,这是我们当年跟虚云老和尚讲的笑话。很多的事情,相像。憨山大师因为明朝遭贬了,贬到广东来,所以他在广东曹溪六祖的道场,已经乱得不得了。明朝的时候,憨山大师到,把六祖道场复兴起来。六祖的肉身,他把他重新保护。这是明朝。隔了清朝,三百、两百多年,结果虚云老和尚又到广东,也是同憨山(一样),又重新修六祖庙,又把六祖的肉身啊…,呃,这个兴盛起来。那么搞得老和尚…,我就讲,“师父啊,你不是个和尚诶!”他说:“什么?”我说“你是个讼棍”。开玩笑,天天打官司,这状子都是他自己去告人。那个庙子啊给老百姓占了,不肯搬出去,乱七八糟,到处放,杀猪杀羊啊、卖什么的。一个庙子没有一个和尚,每一块地方,他要把这些人赶走,只好天天打官司。诶,他自己也感叹,“做了一个出家人,还跟人家来打官司。”作为庙子和尚,打官司他是第一等,法律最熟了。我们讲,师父啊,那大概那个时候还没有会计师,不然我们大会计师又会帮他的忙的。哈,那么这些大官跟他俩都熟,但是他不用官的力量压老百姓搬出去。他还是规规矩矩打官司,打完了,送两个钱,人家搬走。所以g'c'd后来变了,他被打就是这一批人做了g'c'd。打他快打死了,眼睛也打瞎。已经一百多岁的人啊,打死过去,眼睛打瞎了,结果他还活转来。活转来,那么政协赶紧把他接到北京去了。后来他就不愿意,他自己跑到江西的云居山,又盖了一个道场。他一辈子发愿要修一百二十个大庙。欸,有一句话,所以大家…,我现在深深懂得他。我们当年问他,师父,你这个这个修庙啊,莫名其妙啊,叫做修个莫名其妙。什么道理啊?他修东西啊,都修好了,不讲究。比如这个庙子让我来修啊,一定要搞得干干净净。他说差不多了,行了,好了,做好了。他把包袱一背,又走了,到别的地方再修一个庙子,破庙他都来修。我说,师父,你这个干什么呢?花了那么多钱,要做做点好的嘛!做得好好的。差不多就走了?他说:“嗨,你这个孩子真不懂。”我说:“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们把事情做完了,后代的人做什么事啊?”哈,这句话把我听愣住了。啊,我们这一代把事情都做完了,后代的人做什么事啊?你们懂吧?学佛的人,尤其管家的。你想想看。啊,儿子、女儿。哦,呃呃呃、有些人说等我儿子娶了媳妇就不管了。我说慢慢来。呃,最后看到孙子啊,哟,在美国,“你给我寄回来嘛,我还是要抱…”啊,哎呀,他是一辈子都想管下去。你看,虚去老和尚就点我一句,你这个孩子,我们这一代把事情做完了,后面的人做什么事啊?后面的事自有后人来做。啊,对不对?啊,所以我说他一辈子都……啊,有两句话,他跟我俩说来是机锋,平常很少谈……在重庆过江的时候我扶他,天很黑了,啊,那个轮船一靠码头,爬那个山,石头滑的。呃,他已经九十几了,都快到一百岁了,我把他扶到。啊,(起)先还、他让我扶到,走个五六步,诶,他就回头看看我。看了半天,我以为他跟我讲什么,他把手一拿,“你不要扶我,我们两个以后各走各的路。”那后来我就晓得,他早告诉我了,说他走他的路,我走我的路。哈,我们,你不要扶我了,我们两个以后各走各的路啊。啊,这是讲,有人说这位……所以我们现在手里拿的这本注解、直解,是憨山大师的这个注解。他的文章、他的经教的教理、他修持的功夫,那是菩萨、那是活的肉身菩萨境界。憨山大师现在,六祖的肉身还在,他的肉身也在。不过现在有没有给**毁了我不知道。啊,憨山大师明朝以后肉身也在,这个人修持是了不起一代菩萨。所以我们讲这个经典,如果以教理来研究,经教的方法研究佛学,那么我劝诸位多看看他的注解。啊,不但你们学问好了,教理通了,学佛做功夫的道理都在其中,不需要等待我讲。那么,他老人家比我讲的好多了,啊,尤其文字,好得很。那么我们这个第一页的第三行就是介绍这个,“明匡山逸叟”。匡山在哪里?就是江西庐山。这是他晚年住在江西庐山。这个地方我去过,庐山的、江西庐山的南面,南山一带。啊,这个有一个庙,很小庙,哦,那很清雅,那真清雅,叫万杉寺。一万株杉木、杉树,叫万杉寺。就是憨山大师晚年退休养静的地方。啊,不过我去了这个万杉寺也非常感慨呀!一代的高僧名僧,最后修的这个归隐这个修持的地方,这个庙子修得好,不太大,那真是个修行的地方。最后呢,那个万杉,那个都是杉木啊,啊,一路走到,这个地上都是清香的。那么我去的时候还有一个和尚朋友,我们两个人,他陪我去,那个路不熟嘛,山里头。啊,道场里真清净啊,人都不想走啊,就想终老此山,此间呐,一身是很舒服。一个老和尚大概半身风瘫,躺在一张藤椅。其他楼上、藏经楼什么很大。虽然小,很大。小庙都很大,起码有这个楼上这样四五倍的,亭台楼阁样样俱有。四面都是杉木,这个杉木围绕,巍巍高山。一个年轻的和尚啊,徒弟跑去买东西。啊,山上这个松鼠啊,这些猴子跑来跑去都很自然呐。后来跟这老和尚谈,非常感叹。他说现在佛教没有办法了,没有人肯出家。我说,“师父,你这个徒弟…?”“有一个啊,这个徒弟现在进城去买东西了。”他说,“这个徒弟,再找一个也找不到啊!一个徒弟也好…我看”,他说这个庙子,这个地方,憨山道场,再过几十年,他说也恐怕就是这个黄土一把喽,什么都没有了。无限感慨啊!我们看了也无限感慨。所以我那个和尚朋友听了,拿个棒子就碰碰我。“你出家好了,你来出家接手吧。”我说,“你来接嘛,你已经出家了。”诶,他说,我不在这个地方啊。他要跑大地方。哦,我说,“你大,我就小?”哈哈,我们俩讲笑话啊!所以讲到这个匡山就给你们介绍啊。“匡山”就是庐山,江西庐山。“逸叟”,他在晚年起的别名,年纪大了。“憨山”,憨山是号,别号。逸叟也是他别号,憨山也是他别号。“释德清解”,“明(朝)新安”,是湖北地方,“程夢暘”,啊,他的法名。这个居士叫“觉我”,就是认为“觉我”就是认得真的我了。啊,“校阅”,就是他校对、看。那么我们现在经题,我想暂时不提了啊。我希望记住“大方广”,同《华严经》一样。“圆觉修多罗”,“修多罗”,佛的大经典、经藏。“了义经”。啊,佛经分了义、不了义。所以小乘有些经就是不了义、不透彻。这是成佛的大道,叫了义经。《直解》啊。 ◎ 如是我闻 啊,这个题目啊,一般应该先解释经题。但是我们现在研究方法,时代不同,倒转来。过去我们听法师讲经,我也去听过。听了好几次,后来不……他们讲的真好,老方法。啊,像我们显明法师,还是老方法,已经他变新的了。可是大部十分之七,保留了七八成的老方法讲。显明法师果然讲的不错。比我当年听到的,跟他显明法师老前辈的法师讲的好多了。老前辈法师那个旧方法讲,很科学,讲得很好,但是会把我们听睡着了。我真的每次去听听,有心好好听,结果听睡着了。为什么道理?他是老方法讲啊。因为中国古代教育不普及,听经这些老头子啊、老太太,大部分认不到几个字,所以斗大的字啊,他认到一挑啊、两挑啊最多了。啊,那么他每一个字,都在教中文一样很仔细教啊,比如“如…是…我闻”,啊,他再加上,把中国字教完了,“一”,什么叫一,一字怎么写,怎么讲,为什么这样写,怎么讲起。一,由中国字的道理讲起,一直一…讲到一的佛法,由佛法又讲到一,一个一二三四的一,“一时”这个一字啊,算不定要讲五六次,一次两个钟头。你说像我们坐在那里,一听,只好睡了。因为他下面讲的我都知道了嘛!呃,实在…但是啊,从这个刚刚学佛人一听,听经是有功德的呀!为了功德去听啊!所以坐在那里,后来我想想,我这个不是做功德嘛!我在这里睡觉,这是缺德嘛!哈,因此我就不去了,哈,不去听了。那么每一次有名的法师来讲,又去听啊,听听佛法讲……结果还是这一套,又睡觉。啊,所以现在时代不同了,像我们假设那样讲经啊,你们诸位都有功德了,都要同我一样睡觉了啊。所以我们变了啊,把这个大方广佛经题,希望讲到本经完了,再来讲。现在我们翻开第七页本经开始。 这个,【如是我闻,一时。】不讲了,因为我们讲过好几本经了。你们诸位同学也知道,每一本经都是第一句这个开始。“如是”就是这样,翻译是这样。“我闻”,我听到。用中国话翻转来讲,“如是我闻”,这位佛的弟子阿难,当时当到五百罗汉站在主席台上,听,那个时候没有录音,也没有笔记,要他脑子里记住的,他是记性第一,佛在哪个地方讲过什么,他都记得。但是他为了表示征信,趁着五百个师兄弟。大阿罗汉都具备神通的,那都有,没有得神通都不准进场,都要得了果位、得了道。要、这五百罗汉都有神通的。所以他站起来讲,“如是我闻”,梵文的说法。拿现在讲,我当时听到,在某个时候,什么时候?“一时”。某一个时候,就在中华民国几年几月几日,我听到佛这样说的。下面就说下去,说完了。旁五百罗汉都坐在、都在场,当时佛说的。这些人都有神通的,都有神通,记忆力都很强,都有s'm通,呃,本事老实讲比阿难还大。阿难讲错了一句话,他们就举手了,“不对,佛不是这样说的。”所以阿难把佛经重讲出来之难,一点不能错漏。他是当到五百罗汉、得神通的罗汉讲。啊,那没有……不向普通的学者、大教授、凡夫,不说。因此每一本经典开始是“如是”、这样;“我闻”、我当时听到;“一时”、那个时候。 ◎ 五不翻【婆伽婆。】“婆伽婆”啊,就是佛的别号,梵文。那么有些佛经翻译,“婆伽梵”,这是翻音不同。那么我们看,这里给大家,我们利用这个憨山大师的注解,我们帮大家看啊。(《憨山大师直解》原文:亦云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号。此号。从来不翻。以含多义故不翻。谓此一语。具有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皆称佛德。若翻一名。则摄义不尽。故但存梵语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为说法主。)“亦云”,婆伽婆下面啊,“亦云婆伽梵”,就是说憨山大师记载下来,有些经典上翻译不叫婆伽婆,婆伽梵,一样的。“乃梵音楚夏耳”,他说婆伽梵、婆伽婆是梵音,梵文的音。楚夏是中国楚音。啊,中国是大夏文化,楚夏,等于说楚国同夏朝。时代不同,音就不同了。他说这个梵文有时候翻译成,有些经典是婆伽婆,有些经典翻婆伽梵。憨山大师说“亦云婆伽梵,乃梵音楚夏”,等于我们中国话,在南方楚国讲的不同。呃,北方人口音发的不同。所以婆伽婆。“此号从来不翻”,从来,我们翻译经典的都写婆伽梵,或者,玄奘法师翻的婆伽梵,唐人翻其他是婆伽婆,都不愿意翻。“以含多义故不翻”,为什么?中文翻译不出来,中文没有这个观念。所以婆伽梵,成了佛的人、大彻大悟的人,一定是包含这个道理。多义。“谓此一语。具有六义。”婆伽婆,这一句话,这个名称包括六种意思。第一,“自在”。证了道,成了佛,一切自在。不自在……呐,譬如大家,说自己学佛悟道了,一身都是病,啊,痛苦得不得了,一身都是烦恼,一切都不自在,啊。所以说自在。第二是“炽盛”。功德炽盛,智慧炽盛。那个智慧是啊、如喷泉大海啊。所以《般若经》上说是,菩萨的功德啊如孔雀食毒。啊,这个孔雀、大鹏孔雀鸟,印度的。普通的鸟,吃了毒的就会死掉。唯有孔雀、大鹏可以吃百毒,啊,它蜈蚣啊、毒蛇呀,它越吃下去毒物啊,它那个孔雀那个毛羽越光明越漂亮,就是越炽盛。所以大菩萨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外道法、恶法,一切他是无量法门都会、自在。他越多了,他的智慧般若越来越大,炽盛。所以《大般若经》上也说,诸佛菩萨的智慧如大火炬。大火炬,呃,一盆大火摆在那里,呃,不管你好的东西丢进去,金刚钻呐、黄金啊、银子啊,坏的你就是臭袜子、臭鞋子、大便都丢进去,他那个火越来越大,都把它化掉了。随便好的、坏的,进去了都变成他的智慧的光明,火焰就出来了。所谓大菩萨的般若智慧啊,如大火炬,是不拣净秽,不管是干净的、污浊的东西,什么……一碰到这个火就把你烧化、升华,变成光明了。所以这个成佛悟道的人,第一,得自在,婆伽婆;第二炽盛,功德炽盛,智慧炽盛。第三,“端严”。庄严而端正,无量相好,样样端正。他歪…他就是来一个芭蕾舞啊,来一个什么东西怪里怪气,肚皮舞啊,你看起来都比普通人庄严。他就具备这种功德,端正而庄严。第四“名称”普闻。天上天下,无所不知,是人天之师。所以名称普闻。(你不要在你那里写你的本子啊,呃,你怎么搞,每一次都要、写黑板都两个人吵架?)啊,名称普闻。(嗯,他也是一绝呀!哈哈。)第五是“吉祥”。婆伽婆包含大吉利、大吉祥的意思。啊,真正的吉祥,不是世间的吉祥。第六是“尊贵”。所以佛称世尊。这个“世”并不是讲这个人世间哦,是法界中间,这个当世,世间,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啊,众生世界,啊,乃至佛菩萨的世界,他都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所以有六种意义,因此只好(不翻)。中文你哪一种意义,翻成大自在也不好,啊,翻成大……所以有些经典《金刚经》只好翻成世尊,但是也只包涵了他一部分的意义。因此,本经是一乘圆教,一真法界是圆觉之道,他不能拿偏来概全,不能以偏概全,因此宁肯不翻、不翻译,加以解释六种意义。所以憨山大师说这六种意义“皆称佛德”。“若翻一名,则摄义不尽”,如果翻译翻成自在、翻成世尊,意思都没有完备。“故但存梵语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我们古代翻译外国的文字,尤其翻译佛经,叫做有五不翻。这五不翻,所谓婆伽婆不翻,就是五不翻的一种。梵文里头有,包括很多道理,中国没有这个文字。啊,还有呢?梵文里头很多的意义,就是……比如说念咒子,“嗡、啊、吽”,“阿弥陀佛”,“阿”,它包含太多的意思,梵文有,中文没有,所以不翻。所以等于现在有些外国同学跟我们学中国文化,讲到“道”,我叫他不要翻。因为翻不出来,没有这个字。呐,那个拿基督教、天主教《圣经》的那个道,不是这个东西。还有中国人说炼精化气,“气”翻不出来的,没有这个字。所以他们这些外国同学,现在已经流行了,啊,二、三十年前我告诉他们不要翻,你还是讲气(qi),翻音,加注解。加注解,走这个办法。还有一个东西,比如二、三十年了,我讲开始,他们来跟我说,禅宗这个“境界”两个字是怎么翻?后来搞了半天,我说很难翻。现象,现象也不大对。不过勉勉强强可以用一种现象翻。啊,像境界就很难翻。我们真正是,哪一种境界,这个中国人一讲懂了。啊,你说外文找不出同样的字,就没有办法翻。所以翻译经典有不翻之例。婆伽婆就是佛,所以,这一个例子,现在憨山大师已经给我们摘录出来了。婆伽婆的意思就是佛,这个佛有六种意义的名号。那么当时这个佛。 ◎ 神通大光明藏【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这个时候,“入于”,在讲《圆觉经》的时候这个佛在什么地方,譬如讲《楞伽经》在锡兰楞伽山上讲,那么证明佛到过南印度,到过现在的锡兰这个岛上。当然,释迦牟尼佛来的是三千年前的锡兰,不是现在的锡兰,一定很荒凉。所以佛菩萨在这个上面,啊,在大海里头一个海岛上讲的。所以锡兰岛就是当年的楞伽山,啊,《楞伽经》。比如《楞严经》,他在中印度讲,啊,有时间、有地点,啊,也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啊,尤其,《华严经》不在人间讲,天上讲的。如果考据起来也更难喽,看等到哪位上了天了的再查一下。那么大《圆觉经》佛在哪里讲?既不在天上,也不在人间。那在什么地方?就在自性中讲。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自性境界,大光明定中。真正悟道、证道了自然进入,但是不指普通的光明。得大神通,这个神通不是魔事。大神通的成就是大智慧成就,大般若的成就。大智慧般若成就了以后,进入大神通的境界。那不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s'm通、神足通,这些都是小神通。这是五通,鬼神都有。第六通啊鬼神没有,只有佛法的大阿罗汉才有---漏尽通。那么佛当然具备了,六通具足,还不是佛境界。比六通之通还要广大、明净,叫作神通境界。神通境界,说小来讲,每个人生命中间本有的神而通之,啊,是神而明之。中文就叫神明。所以我们中国人你看,本省朋友拜菩萨叫拜神明。啊,神而通之。诶,他进入神通大光明藏,这个大光明藏,就是我们本心本性,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那个大光明藏,就是我们人人自己的心中。“三昧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三昧是梵音。正受,是真正得正定的那个境界。所谓什么叫正受呢?定,所谓打坐入定有八万四千不同的法门,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啊,并不…。那么,真正神通大光明藏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一法。不过他这个大了,是正受。这个大光明智慧神通的这个三昧,这个正定的境界,唯有大彻大悟成佛。等于一切凡夫把自己第八阿赖耶识转识成智,变成大光明境的时候,才进入这个境界。那么这个境界不是一个佛、两个佛如此,“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任何一个佛成就了都会有这个境界,任何一个众生、一个凡夫自己本身本来具备这个境界,就是你没有悟道、没有证道。假使真证道了的人,一定是具备“神通大光明藏三昧”境界。所以一切,佛佛道同,啊,每一个佛、每一个佛,道路……一切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只要一旦、一下顿悟了,也到达这个境界。所以“一切如来光严”,光明、庄严。“住持”,住持是,我们现在晓得庙子方丈叫住持。住持并不是庙子方丈,“住持”就是住持正法。真正的佛法,你证到了、证入了,这个人才有、有资格称住持,不管在家、出家。正法住世,是正法住世。换一句话说是,护持正法,保护的护,他真就是个大护法。那么真正的护法,佛教的大护法,真正的住持正法是什么人?除非你证道悟道,才有资格真正是个住持的……现在我们把丛林上、庙上大方丈称“住持”,把这个名字拿来做尊称,这是禅宗的规矩。因为中国从唐代以后禅宗的兴盛,禅宗庙上方丈,我们真到禅林里头去,不称方丈了。有一部电影演《少林寺》,把方丈称方丈,那是好玩的、演电影。有时候也可以称方丈。譬如说我们当居士进这个庙子,称这个方丈,称他方丈可以。本庙的和尚,大部分丛林下,不称他为方丈,“和尚”。和尚就是现在佛。所以和尚两个字,所以古代就不写这个尚,上面的上,都是翻音,就是梵音。你们看到过吧?你们大概写过毛笔字。柳公权那个毛笔字,字帖写过吧?(注:《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柳公权…。唐,故、就是刚刚死了的,唐代的时候,故。左街僧,左街是什么?皇帝前面呀,管天下和尚的那个衙门。僧,这个是和尚的头子,和尚官。他死了,所谓柳公权,哎,给他写的碑,那么称和上。和尚并不是看不起的意思,极珍贵,就是活佛。现在人喜欢听到活佛变成活佛了,称到“和上”变成和下去了。啊,那已经搞错了。本来和尚就是活佛的意思,啊,称他。所以有时候我看到这里老和尚,“哎,和尚!”诶,你们年轻人看看我,好像老师好没有礼貌,看不起这个和尚,随便叫。我是对他最尊重的称呼。啊,就是“和尚”这本身,他就是住持,住持正法、住世。那么我们晓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这是悟道的境界。换句话说,你们现在年轻人喜欢讲禅宗。禅宗的人说,言下顿悟。真正悟了的人有没有境界?一定有这个境界,是“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的确立刻现前,才叫做顿悟。呃,自己是…所以禅宗祖师骂人,闭起眼睛是黑漆一团。嗯,打起坐来前面黑洞洞的。啊,有些空了,哎哟,害怕。哦,看到死人,到达太平间还吓死了。啊,那还“光严住持”呢!嗯,那什么都没有了。啊,那还叫悟道?啊!所以真正学禅学佛的人,到达这个境界就自然来。这是什么境界呢?自性光明,本来如此。啊,我们今天先报告到这里啊,刚……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