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南怀瑾先生 禅修前之准备 2023-10-28 06:00 发表于江苏第五十九讲……讲得没有错,是这样,是俭。啊,而且还不但是俭病。这个…持律甚严呐,这个品性至善的人,不但是俭病,还有嗔念。还有嗔念,有厌恶之念。所以偏于哪一边就厌恶哪一边。诶,还有这个…等一下再讨论一下啊。我们现在《圆觉经》下卷,啊,这个八十五页上次刚好讲到这里,是依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啊,是真正的善知识。换一句话说,在禅宗的名称叫过来人。所谓过来人就是修持成就、有经验。古人有两句话,“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呃,想走到一条没有走的路,当然要问走过的人,就过来过的人。“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就是这个过来人,这是善知识。现在补充这个意见,就是八十六页。【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这个“已”字印错了,自己的己。“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现在佛是补充所谓善知识、求法的道理,学佛道。在这个偈子中,佛教所说提这个问题一样。他说将来时代末法时代的众生,主要,学佛不能成道,由于心性、心理主观的观念形成“憎爱”,讨厌这一面,喜欢那一面,这个心理,“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还不是前生的事,无始以来多生累劫人性本有,偏这一面就讨厌那一面,憎爱。“自他”,喜欢自己就讨厌他人。当然没有“他自”,喜欢别人、讨厌自己的人,世界上大概只有两个人吧?啊,这两个人你们都听我讲得很久了,一个是已经死掉,一个还没有生的。呃,不可能的。呃,都是自我为中心。所以一切不能成道的原因,自无始以来自我为中心,讨厌其他,不信任其他,所以贪嗔痴慢疑。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讨厌其他,憎爱心理。憎,就是讨厌。爱,就是爱自己。讨厌,排外。 “一切种子”,一切种子就很多了。我们心理上的种性啊,大的根本烦恼五个,贪嗔痴慢疑。这个已经讲过的啊,这个算是思惑。我们无始以来这个种性、人性里头具备的,普通的人性。所以修持修行啊,就是如何转化自己每一个心理的这些毛病,叫修行。“行”者,就是心理的行为。先转这个思惑,思想里头,观念里头。这个观念为什么来的?由无始以来的种子爆发的。第二种就是见惑。(对写板书的学生说:见惑。那个思字写好一点,不然变成“鬼惑”了。呃,上面,田字上面不要多此…,不要…写了一个头发,变成头发就有鬼了。)嗯,见惑。见惑是身见、邪见,啊,身见、边见、见取见。自己主观的成见形成了,自己认为我这个观念绝对对的,见取见。呃,禁戒取见,也叫戒禁取见。学了其他的,因老师、朋友的教授,认为,“呃,这个样子是…”某一个东西不能去碰,碰了不会成道。呃,等于某一种东西不能吃,呃,某一种事不能做。哎,坚执。譬如说每个宗教,上一次提到过。譬如回教徒不吃猪肉,啊,吃牛肉。吃了猪肉就完了,不能升天堂。呃,是他的戒禁取见。 那么各种宗教、各种的道门都有它的规条。被这些所捆绑到,所以这叫见惑,观念上的错误。见思惑的形成了我们心理思想的一切种性,形成了我们的现在的个性。必须要把见思惑统统转了。那么讲唯识的时候提到过,见惑包括很多了啊,包括了世界上各种宗教哲学思想,发挥起来太多了。见惑要见道的时候才能够断,才能转。见道,才明心见性。思惑,见道了还不能断。所以有些人学问好,呃,宗教哲学教理都很高。但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这个思惑还是不能断。思惑要什么时候断呢?修所断。要修行做功夫到了家了,才能够去。我们所以对于自己心理上的爱憎之念的折磨是很难的。那么佛为什么提到这一段呢?所以善…事善知识很难。譬如我常给大家同学们说,“哎呀,你们学佛啊,我不是善知识。但是我晓得,世界上纵然有善知识,你们也学不好。”为什么道理呢?一般人去学的时候都是我去学他的,然后他讲的…;你看经常,尤其现在的教育,“呃,某某人讲的啊,很合于我的道理啊,很合于我的思想。”还有些同学是,“哎,你,老师啊,你这个思想讲的同我的一样欸。”然后我说,“好啊,谢谢你了。”哈!但是你们想,我们心里都有这种味道,没有检查出来。所以我说你们学佛啊,不是你去学佛,是你去以佛的招牌学我的佛。譬如注解佛经,每个人…还现在有很多人注解佛经,那是他的佛,他的见解。你注解的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等于我现在在讲,是不是他的本意?呵,那很成问题。所以这里就有个故事,禅宗在南北朝,呃,这个在五代隋唐,啊,这个这个,不是了,在唐末五代的时候,宋朝初年有个叫、呃,忠国师。那么他这个这个,有一个弟子啊,啊,读书人,要注解佛经,来问师父,他要注解佛经,学问非常好。那么这位国师说好啊,你注解吧。啊,你认为对了,你注解吧。不过一边答复、一边叫这个徒弟啊,把一碗、一个碗,舀一碗水放七颗米,上面放个筷子。哎,他说:“你晓得我现在是什么意思啊?”他搞了半天,“师父啊,我不晓得你什么意思。”他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还会懂佛的意思啊?”呃,人的意思都很难了解。 所以这个语意,经文的意思你真能透彻了解,除非是自己是过来人,经过修持,证验过来才能知道。实际上,你说这个意思你们一听很明白。换一句话,师父也告诉他,你还没有资格注佛经呢,生米还没有做成熟饭呐,这不是很简单的?哎,他就搞了半天不懂。所以学问越、越好,思想越钻到牛角尖里,更不容易了解了。啊,佛法是很平淡的,就在做人上。 所以能够去掉自他,一切平等,爱人如己,是学佛的行为。谁能做到?爱人如己,嘴里都会讲。如果我们当老师,在台上讲得漂亮得很。厉害关头啊,哼,爱己胜人,“那当然我第一,还有你的啊?”所以我们说,许多修行人平常时看起都是修行人,到了厉害关头,啊,到了真正要命的时候,是不是学佛的?在这个时候是真正的考验了。这个时候自他能不能真正平等,憎爱之念,这一切种子是不是能真正灭除?是一个问题。譬如我们看到许多修行的人,等到了厉害关头,同自己切身有关的,他非常讨厌别人。尤其是学了…宗教徒,不是佛教哦,每个宗教都一样,佛教也在内。宗教徒们排斥人家的心理比一般人还严重。哎,这个就值得反省了。 为什么你学了宗教的人,你看任何宗教徒…你说了啊,假使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哎,他是干什么的?”“呃,他是基督教啊。”那个味道,哎哟,那个又酸哪,啊,酸得都发酵。嗯,那个味道,就不能慈悲啊。哎,那么他信了这个教,信错了啊?信错了你更要救他,更要爱护他。哎,这个就是修行。难了。啊?为什么信了一个宗教,为什么排斥人家呢?因为认为我信的才是对的,他的错了。刚才讲的见里头,五见里头犯了什么见啊?“禁戒取见”同“见取见”,两样的错误。换一句话说,拿中国儒家的书,只有一句话,“先入为主”,首先接受进来的观念,变成主观了,排除了其他。那么这种心理啊,就是刚才佛经上说到四个字,“自他憎爱”,自己、别人,中间有个界限。合于我的,喜欢,爱。不是我的,讨厌。讨厌就是界限。因为这种心理“故未解脱”,所以得不到解脱。解脱了不是完全成佛哦!真得解脱是学佛的第一步。所以解脱包括了很多,烦恼解脱了,身心的痛苦解脱了,障碍解脱了。(对写黑板学生说:哎哎,老兄啊,你不要“解脱”啊。)这个,啊,烦恼解脱,身心的障碍解脱,生死解脱。不受生死所拘、拘束了,才得解脱。解脱了以后才能证道的。换一句话,解脱什么?第一步,我们学佛要解脱了世俗的观念,先入为主能够解脱得了,那么才能进一步体会、达到。因此,佛在这个修行、“修行”者,这个名称定义,现在观念,啊,修正心理的行为,修正心理的行为叫做修行。佛就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改正自己心理的行为的。 “若复有人”,他说假定有一个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嘿,好哩,所以我常说,人家说,“诶,你学佛?”我说:“对不起,我不是佛教徒。”那人家问,“那你信什么教?”我说:“我信睡觉啊!哈,因为我没有资格当一个佛教徒。”我们看了佛教徒,做到吗?他说,假定有一个人看一切怨家,不是那个冤家啊,冤家更严重。这个冤跟那个怨层次不同哦!哎,怨家还不是冤哪!不是那个冤哪。(对写板书的学生说:这两字…,呃,你不要写冤家嘛…)怨就是埋怨,程度很轻的。呃,就是我跟你俩不对头,我看你不顺眼,你看我不对,好像我们俩意见不相合。哎,这是怨家。真正一个学佛人,第一步要改变自己心性,平等待人。还不算,慈悲。爱人还…,慈悲,不是普通讲的爱人。也用不着过火,但是你心中没有人我的分别,所以做到了怨憎平等。怨憎都平等,是冤家,或者是我的亲人,有这样平等心,升起慈悲的观念,才算是学佛的第一步。对不起啊,像我这个人就很惭愧,恩怨有时候分得太明了就不行。哎,你说恩怨,那我这个人分不清楚恩怨,糊里糊涂算不(算)是学佛呢?那不算学佛,那是愚痴。因为你不知道是恩怨。要恩怨、是非、善恶分得清,而能够包容,这样才是学佛的人。所以学佛的第一步的人,观,“观彼怨家,如己父母”,他把他当成自己父母一样服侍,这个学佛多难?所以我们学佛,经常第一步讲,现在学佛的子女们,年轻人学佛的很多。每一个一来,尤其我的学生很多,一问,有些人学佛,我说:“你父母怎么样?”“哎,就是在家里啊。”我说:“你不要管啦?”“呃,都不要我管了。”好不孝顺的东西!你还跑来学佛?孝道都没有做到,人道都没有做好,你还想成佛啊?是真的哦!嗯,人道。“哎呀,你不晓得,老师啊,我那个妈妈,我那个…那些古怪,好难相处。”对呀,你父母难相处都做不到,这边想学佛度众生,你父母不是众生啊?你的丈夫不是众生啊?你的太太、儿女不是众生啊?这都没有办法,还说我要度众生?哎,拿古文来说,欺人乎?欺天乎?(对写板书的学生说:我想你总要写了吧?呃,欺人乎?欺天乎?还要看看我回不回头呢?我说回头不是哎,哈哈。) 欺人乎?欺天乎?就是自欺嘛。呃,在父母那里都没有尽到孝顺。所以我常说孝道是个什么?孝道是个爱情欸。哎,有一个人,有一个老头子,有一个老太太,跟我们做了二十几年老朋友了,当我们小的时候啊,像豆腐一样,啊,他都把我们捧到来。你生病他睡不着,吃不下饭。哎,这一男一女的好朋友还找不到第二个哈!啊,背负我们二十几年了。现在他老了,很简单,也不要什么孝道,你也把他两个人对你的爱情啊,同样地还给他们,招呼一下他们。我们做到没有?我自认为非常不孝,因为我心很孝,可是大时代,哎,这个…到了这个时候几十年都没有办法在一起。所以我前天有个老朋友,就是给这个八十几岁的父亲啊,他服侍他一个多月,特别跑到外国把父亲从大陆接出来,服侍了一个月。每一天自己做饭,每一天服侍,叫他父亲跟他到台湾来。父亲说:“不要了。用不着了。好了,够了。” 他就气得啊,他父亲俩个是又哭又…,他说:“我都六十几了,你八十几,你为什么不跟我…?”父亲说,“不要这样。”他说:“我们分开四、五十年,你有没有做梦想到我们,梦到我没有?”哈,“这个…,没有。爸爸,没有。”他的父亲讲,他说:“我也没有梦到跟你俩见面。哎,梦都不可能,现在居然梦到了,呃,居然两个人相见面,在一起一个多月,你那么伺候我,够了!你也满足了,我也满足了。再见!我们再会。”哈!“呃,目前可以,以后呢?我没有死以前…”这个人跟我讲,一边讲一边还掉眼泪,这位朋友。我说:“你的福气太高了。”“老师,这什么意思啊?”呃,我说,“你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啊!诶,你父亲不但爱你,还爱那两个儿子。他跟你来了,你老婆就不寄钱回去给爸爸了,那两个儿子就没得用了。所以他宁可牺牲,硬要回去,那你非要每个月寄钱了,你一寄钱呢,那两个儿子……”“呃,老师这一讲,有道理。大概是这个意思。”啊,我说“这就是当父母。你看,快到九十岁的人还那么慈爱。”哎,讲了他…一边讲一边掉眼泪。我说:“你不要再讲。我的眼泪已经在这里,我是靠定力控制住。呵,你再讲……”我说:“你还有这个福气,我连这个福气都还做不到。” 嗯,所以另外,刚好讲完了,另外一位朋友过来了,他的妈妈还在这里,也是八十几了。“嗨,哎呀!”我说:“你老太太最近身体好吗?”“好哦!啊,她老人家……”我说:“刚才某人在这里跟我讲他的事。”“啊?”他说:“有这样事啊?”他说:“我不晓得啊,好像一个多月……”所以我说:“我非常羡慕你,世界上最有福气的是你。自己六十几岁,还有个妈妈在这里啊!啊,天天还教训你。嗯,多有福气啊!我们求此而不可得。所以,多多尽孝。”因此奉劝你们年轻的,学佛的第一步,父母重要。啊!这个,现在佛告诉我们,“视怨家如己父母”,这多难!哎?第一步自己的父母尽心孝道,很难。呃,不过孝子有一个道理啊,所以那一天说的,后来为了这两个朋友故事,我们吃饭一班老朋友就谈起来了。哎,有个年轻同学撞来了,你们都认识。他说,“老师啊,那孝…,我的爸爸还不错吧?”哈,哈,我说:“你啊,现在很孝顺,很不错。”呃,不过啊,孝是怎样,孝道。什么叫孝?(在)心。古人有副对子你们注意啊,“万恶淫为首。万恶淫为首,啊,论迹不论心。”(对写板书的学生说:啊,论迹不论心。啊,这个,哎,第一,你先写这一边啦。啊,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这是下联,刚才我讲错了啊,下面的。上面不是这样,上面,“百行孝为先”,百行是孝为先。论心,“原心不原迹”,原谅那个原,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这是中国文化哦,讲孝道你们注意啊。百行,所有修行,不管你学佛、学道、学儒,第一个,孝。第一条,百行是孝为先。但是怎么叫孝呢?“原心不原迹”。你心真不真孝顺,不管你的行为。说我穷得不得了,一个月只是一千块钱一月。哈,想买八百块钱一件衣服给爸爸妈妈穿啊,这个,街上很便宜,就做不到。可是你不要去偷哦,做不到只好算了。自己冻一点,给妈妈穿厚一点,爸爸穿厚一点就好了。是原心,追究原来你的心有没有孝;不原迹,迹就是行为,这个事,原迹就贫家无孝子。你假使说,哦哦哦,孝,一定要…我父母要什么就要什么。父母明天要到美国,世界观光一番,参加旅行团。哎呀,你当公务员,呃呃呃,真的银行存款有经济存款还不到五千,怎么样做得到呢?那只好算了。所以原迹穷家就没得孝子,可是真孝子在穷家,是心孝。 “万恶淫为首。”男女之间喜欢,男人喜欢女人,女人喜欢一样。这个事情啊,论迹不论心了,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行为。没有这个行为,男的爱女的,女的爱…,我爱一下总可以吧?呃,不过我没有乱做嘛。呃,发乎情、止乎礼,是这个道理。呐,所以说论迹就不论心了。如果论心的话,如动念都不敢,不…不算数。那世间少完人,没有一个不犯罪的。不管男的女的,呃,我看看这个人蛮漂亮,蛮喜欢,这…这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越轨的行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孝心,是这样。那么学佛呢?就更进一步了。父母的孝已经很难,学佛的行为,看一切众生如我的父母,这个难了。所以我常说,我们要做到视…;我常常劝有些朋友,何必那么自私呢?呃,那个,所以我以前我的儿子反对我这个话。哎,现在长大了,他告诉我“爸爸啊,绝对赞成!我现在才懂了。”我说:“我啊,对不起,你们是我的儿女,不错。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女,一样。我看你啊,虽然是我儿女啊,同一切众生一样。”哈,所以我的儿女们很反对我这个话,真的反对,非常反感。现在我也不管,你反感,反感你的。现在他们长大了说,“哎,对了,是这个样子,是要这个样子。”呃,我说:“你懂了也好。”我也没有赞叹:“你懂了了不起。”没有。 所以学佛的行为,看天下的老人都如我的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我的孩子。你做到了,可以学佛了。这叫怨憎平等。呃,所怨,所憎,要平等平等,这叫做学佛,所谓怨憎平等啊,如己父母,(不起)分别心。这是学佛第一步的行为哦!你心里慢慢培养,不是说你一天做到。慢慢修行,修正。呃,能够做到了,“即除诸病”。平等了,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无憎也无怨。所以你懂了这个第一步修行,学佛在做人开始,人都没有做好,“哎,我要打坐啊,我要学个法,灌顶啊。灌了顶我要往生西方,就成佛了。”你看你那个人贪心之重!这就是贪嗔痴嘛。第一步行为先做到这个,“即除诸病”。这是第一步。何以见呢?下面佛就给你说明了。“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所以你懂了这个行为,起步走,然后修一切佛法,你晓得一切佛法基本的慈悲、平等,这是佛法的立足点,基础,心理行为的基础。你懂了这个呢?呃,于诸法中,自他,我,他,憎,讨厌,同喜爱之心平等了。任何法,不要说,“我学了,哎哟,佛了。我看不起你不信佛的。”呃,或者我信了这个这个宗教,我看不起你信的。呃,或者我学了净土宗念佛,你们参禅的啊、学密宗的,“哦哦哦,外道,外道。”(都是)憎爱之心。或者你学了密的,“哎呀,那个学净土的,那永远不成功的啊,只有密法第一。”(也是)憎爱之心。都不成功。所以他说你先来做人。平等,啊,真的慈爱,做到了,一切佛法的基础建立。跟到“于诸法中”,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哪个好、哪个坏。哎,你只要真懂,你相应,老实修去,就是《维摩经》上一句话,“方便有多门”,方法是很多的路道,“归元无二路”,到家是一样的。所以于诸法中啊,自他憎爱,也是这个道理。 哎哎,莫教授,我想我们这个问题在这一段已经解答。对吧?不要提出来讨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理学家戒律非常清严,犯一个毛病,憎爱太重。而且最不可原谅的,我们讲这一句话也是憎爱,理学家偷用佛家、道家的东西,最后在谤、诽谤别人,就是最不该的。这个道理如此啊。 跟到佛说:【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最后佛的结论,关于答复这个普觉菩萨的结论。他说,末世时候的众生要想求圆觉境界,圆觉境界我们首先有个定义:如来禅。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就是,人成就是佛成。人怎么成呢?行为上平等慈悲,去自他憎爱。见地上,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圆觉境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他说将来的时代要求圆觉境界的人,发心学佛,“应当发心”,发什么心呢?“作如是言”,下面一个观念,“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这个佛经文字很漂亮,这个意义要命。不但要度一切众生,不是说我看到你,你看到我,才叫做众生哦!没有时间性的,永远永远在入世救人。永远,不止这一生,来生还再来。而最苦难的时代,最苦难的地方我要来,这是菩萨发心。 所以这一段要参考什么呢?参考学佛第一步,《普贤行愿品》。佛教里念heng愿,实际上heng是广东音,唐音。就是行(xíng)愿,呃,广东人行(xíng)是(heng)啊。走了,行(heng)了行(heng)了。啊,就是行(xíng)了。啊,现在念行(xíng)。呃,行(xíng)愿品,每一个学佛的人先要读那一本。至少我当年学佛的教育是这样来。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比你们还年轻的时候,呃,《行愿品》每天一定念一卷。呃,那还在念书哦,啊,在学校。那个时候,时代同现在一样,还不像佛学那么昌明啊。“哎呀,你看佛经啊?”同学们嗤之以鼻啊,哼!这个样子啊。再不然,“你看佛经啊?”这个样子的啊!憎爱都来了。哎,我不管。呃,我公开的,宿舍是…,当然我没有偷懒功课。假使六点钟早操,我五点钟起来了,在干嘛呢?《行愿品》就把它念完。念不完啊,一天读两次,一定要把它念完。首先学的,不是念哦,要想呐,所以每一个愿,你看《行愿品》,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啊。啊,要度尽众生,以众生无尽故,众生度不完,所以我的愿力也没有完的时候。假定虚空有尽,这个虚空如果有边际、有穷尽的时候,呃,他说我的愿力比虚空还要大。虚空本来无穷无尽,假定虚空有穷有尽了,我们学佛的人的救众生、救世的愿力,比虚空的大的还要大,无量无边,永远不停止。哎,岂止地藏王菩萨入地狱。所以地藏王菩萨就是(走)普贤行愿品的路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狱里头,就牢监里还有一个犯人的话,地狱这个范围,我绝不成佛。那么这个地狱的监牢是永远有犯人,因此他也永远不成佛,就坐在地狱里头等到。呃,这是地藏菩萨的誓愿。 在中国文字把地藏王菩萨誓愿翻过来,就是说,翻过来讲,并不是佛经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描写地藏王菩萨的本愿。所以在这一节,以修人道、行孝道为学佛的基础,以扩充这个孝道。本来我们晓得,啊,你们这个年轻人注意,我们中国文化儒家的思想有十三经,四书五经合起来。四书,五经,九经了嘛。有十三经哦,十三经里头重要的一部经叫《孝经》。你们看到过吧?呃,大概很少数同学看到过,这是中国文化。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写的,啊,受孔子的教育写来,《孝经》。那么中国文化的《孝经》,什么是“孝”呢?光孝父母还不算孝,重要的重点:大孝于天下。那个时候没有佛哦,佛经还没有来啊。诶,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固有文化。哎,你看我们的祖宗固有文化,大孝于天下,就是佛说的“虚空有尽,我愿无尽”。对一切、看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一样,要做到这样才算是学佛。所以说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统统要使他究竟圆满、个个成佛。不是为我自己而成佛哦!呃,我自己成佛,当然也重要,并不是叫你不成佛。可是大乘的佛法以利人、利他人为先,为第一条件,其次再回转来利自己。 实际上这个原理啊很简单,我告诉你,你真懂了的人,利人就是利已。呃,天下没有真正利人的,道理在哪里?道家老子就告诉你:“天道好还”,四个字。这个宇宙的原理啊,你怎么样丢出去,怎么样回转来。所以我常常说,告诉年轻同学,以我人生的经验,不谈佛(理);哎,你尽管做好了,有些人说“哎呀,某人…我做了一辈子好事,没有好报。”我说:“你哪里没有好报?很多的好报,你自己没有知道欸。”我晓得,做了这个…但是因果报应,不是说我请你吃块面包,你明天请我吃个蛋糕,不是的啊。我请他吃了面包,过了十几年,他请我吃了一个牛排…呃,那个同这不相干的,不是;“天道好还”,它是个圆圈转过来的。诶,物理世界太空,你所以看太空人,你知道吧?那就是天道。你们看过太空人在太空里头吧?一张纸在这里丢出去,在太空转一圈,还是到这儿来。这个宇宙是圆圈的,轮回。呃,我们这个地面上丢出去,掉到地上了。因为土地是个物体。假设没有这个土地,这个东西是回转来的。因为被土地挡住了,所以掉在地上。天道好还,是回转来的力量,这就是自然的因果。所以,利他就是利已。但是,可是你学佛第一步,呃,又听了这个,“哎!那这个生意我做了。”那就不是真的行愿了。我现在告诉你原理,千万不要做私想。做私想,“哎,我因为学佛,所以多做好事,欸,利他就是利已。”那就不对了。等于x'z人一样,x'z是佛国,个个学佛。那些人啊很怪哦,x'z那边,曾经啊一千多年风俗,一家人拼命做事啊,做了,赚了钱了。譬如说今天赚了一千了,好了,不做工了啊,送了八百,拼命先拿庙子上送哦!包一包酥油哦,一兜哦,然后八百供养庙子。剩两百,一家人带个帐篷,出去玩去了。玩了一个礼拜两百块钱用完了,回来再做工。哈,做完了,又赚了一千了,八百送到庙上。 我就在那里问他们:“诶,你们学佛很诚恳啊,这个有一点钱就供养三宝了。”“是啊!”我说:“为什么呢?”“存银行啊,同你们汉人存银行一样啊。”我说:“怎么呢?庙子当银行?将来要用钱,你去拿回来?”“不是啊!我这一生多供养,来生大富大贵啊。”哦,原来如此。这还不是做生意?不过他时间放得长而已,放到来生这个利息放得大了。哎,等于我们上庙子一样,三根香蕉、六根香,啊,然后买一点水果,大概花个五十块钱。然后一本万利,爱国奖券也要买准,菩萨要保佑;然后,又保佑我长命百岁,医药费一个都不要花,然后什么什么儿子啊、女儿啊,什么都要。还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不是学佛。这个观念要搞清楚。所以佛道,真正学佛之道,施出去,绝不求收回。哎,诚心是如此。所谓我们讲诚心啊,在佛教名词就是叫做愿力,发愿。所以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统统要度。这一句话,不但在《圆觉经》里讲过,其他的经佛也说过,哪一本啊?呃,《金刚经》,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同样的话,两种翻译,一个意思。 所以说,度众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没有说、好像我在度众生;“哎呀,这个人是我帮忙…”,起了这个心思,不能有!有这么一念,就不是菩萨道。欸,帮忙来,“哎哎,这个人受过我的帮忙。呃,将来我成佛了,要到我这儿来哦,不要到某教授那里去哦”,某家佛是某家佛哦,要到我家佛来哦。呃,这不是成佛之理。“无取觉者”。所以真正学佛,要除掉彼我,彼就是他,我相。人我相没有。甚至不但没有人我相、一切诸相,不被现象,不被自己心里的现象所困,不被外面物质现象所困。这样才叫做发心。发什么心呢?所谓佛教啊,佛说叫你发心,这个名词包含意义:第一个意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发大彻大悟,“我要成佛,一切众生也平等成佛”,菩提心。第二,发心是什么?第二个意义,大悲。大慈大悲,度尽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这两个条件,行为发起,才叫做学佛的人,发心了,真发心。不是说我请大家,呃,给我五块钱,你发个心。那当然发心,是五块钱的发心。真正发心的意义,第一发正觉之心,菩提心;第二发大悲心。有人解释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也通。哎,现在我们发个菩提心,休息休息。啊。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
感谢老师分享!老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