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南怀瑾先生 禅修前之准备 2024-01-26 00:02 发表于江苏南师讲《解深密经》之分别瑜伽品(14-02)【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于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南老师:这个比较难懂了,啊,已经是相当的功夫了。那么我们先解决文字的问题,他都是翻译的古文,啊,我们先把它用白话文翻过来啊。“若于一向止道”,我们这个用现代的白话文字怎么说呢?对不起啊,我不会讲广东话,只好用国语翻了啊。假使你们平常一向习惯于修定,心念都不大乱想了,在这个止相上。这是一个条件。第一句话,我们翻好了啊。第二句话的翻译,“或于一向观道”,或者你这个人平常习惯,一向来喜欢用思想观察心理状态的,这是第二句话。啊,两个问题了。第三句话,佛说的,“或于双运转道”,什么叫双运?也就是密宗所谓讲双修,不是讲男女关系哦,“止观双运”,一边修定一边修观,定慧等持,叫双运道。有些密宗讲男女双修也用这个名词,叫双运道。这个要搞清楚的啊,不要搞错了,搞错了是罪过无边。这个地方所讲的双运是止观双运。啊,或者你一边修止一边修观,这个心理的状况。“转道”,在这个时候已经心理意识啊,这个状态已经有所改变了。这个第一个是这个啊。“(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心中啊,不是根本烦恼起来,这个随烦恼,我们在座,你们已经记得了啊。这是唯识《八识规矩颂》讲过的,不是贪嗔痴,比一般心理烦恼的状态根本烦恼轻一点,随烦恼。譬如今天有个人骂你一句啊,呃,或者有人批评你不好,哎,你说“是是是,我很惭愧。”那是假的,心里头还是很窝囊,“这个讨厌!他就讲我不对!”呃,表面上还笑嘻嘻的哦,呵,里头是…,那一种不是嗔,不是根本的嗔,那一种是随烦恼的忿——忿懑,不满之意,这种是随烦恼,比较轻的。心里有这种状态,被它染污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去到外面玩玩去,呃,去到郊外玩一玩啦。“诸无功用作意”,一切不用功了,放下来,呃,甚至于你不打坐,今天不打一道坐啊,可以。呃,买个电影票去看一场也可以,不要看电影啊要忘记了修持就是,啊。 “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然后让这个心理状态尽量发挥。修密宗的很有趣,学密宗,西藏学密宗的专门有个环境,有时候用功用得自己对自己…;这个人生很奇怪啊,有时候对自己很埋怨、很怨恨,自己心里烦得不得了。烦什么?不知道,啊。大概你们旧的文学念得很少啊,等于旧的文学、《红楼梦》你们大概知道哦,没有看过啊。刚才我们提到《红楼梦》,现在年轻人,《西厢记》更没有看过了,那个也看不懂,都是古文的,啊。《西厢记》里讲女性的,描写那个崔莺莺啊,女性,有两句古代的名词这样,“无故寻愁觅恨”,呃,“无故寻愁觅恨”。对不起啊,女同学们请原谅,我讲话乱讲啊,这个描写古代女性心理很对的。“无故”,没有道理;“寻愁觅恨”,找一点事情来生生气,啊,找一点找一点烦恼。“有时如醉如痴”,有时候啊,傻里呱唧的,哎,没有事,坐在那里傻乎乎的,啊。“无故寻愁觅恨,有时如醉如痴”,啊,中间还有两句好句子,我一下忘记了,啊。 西江月 批宝玉 清 曹雪芹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摘自《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个这个,好像看到花掉下来啦,就要到……不是香港的环境啊,大陆当年,一百多年前,社会太平,大家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做。啊,种种花啦,看到花掉下来女孩子也会掉眼泪啊。呃,就是“闲愁万种”,都是《西厢记》的好句子啊。闲愁万种,没有真的什么烦恼,也没有真的痛苦,自己找来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怨呐,把风也怨一顿,雨也怨一顿。“呃,这个风好讨厌哦,把我的花都吹掉了啊”,就埋怨风。古代的那个太平盛世的女性,不过对不起,现代女性也有啦,我们客气一点只好讲古代女性,男人也一样,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如醉如痴。”人生的境界,闲愁万种啊,无语怨东风,什么都没得怨的,啊,还怨怨东风。我们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就是心,这个时候,叫我们…随烦恼,这些都是随烦恼境界,这个时候只好让你去啊,闲愁万种,可以去散散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把现有的一切都丢开了,换一个心理状态。所以真正修行啊,闭关,你们随便讲闭关?讲禅宗的了,不破本参不入山,住山都很难。一个人住在那山上,一个人专修,尤其是有些高山上面啊,不要说人影看不到,鬼影也看不到半个。你找鬼也没有,呃,鬼是喜欢赶闹热的,冷清的地方不会有鬼的,啊,鬼影都找不到。你在那里闭关,三天就会发疯。呃,我以前常常看到有些人说闭关,随便去闭关,都在里头疯了的。呃,心理自己状态(出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修行人可以出去,任运转中,散散步啊,调一个环境,把自己心理状态转换一下,把原来所有的心境烦恼一切要丢开了,这个是舍相。 那么现在佛答复了,应该我们晓得,不能得定的要点,昏沉、掉举、怎么样能够放下,三个问题。在本经,这本经上,佛比较具体地讲了三个原则,但是他没有讲到方法。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注意啊,普通我们上座啊,就是心宁静不下来,这就是散乱、掉举。那么这个时候,赶紧要用各种方法使这个心沉没下来,可你心真得定了,就要吃药了。我们讲并不是吃黄医生的药,心理的药,自己怎么把心念…可是你心真宁静下来以后啊,吃了这个药以后啊,啊,你就会昏沉了,因药而得病。那么你赶紧做一下气功,把心提高。再、气功做得太好,精神太满了,妄念停止不了了。因吃了那个药,又生出一种病来。所以药是可以治病,但是药也能够产生后果的后遗症副作用,另产生另一面的病。修持上的心理啊,同医治自己的心啊,有这样困难。这三种心态很难办,一个昏沉,一个掉举,一个是放不下,这是三个问题。呃,只讲原则哦,没有讲方法啊。注意我这个话啊。至于方法是另外,那一包膏药是另外卖的啊。今天只卖黄医师的药,没有卖欧阳医师的药啊,哈哈,只卖一种,啊。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之义。云何知法?云何知义?】那么,第二个问题,弥勒菩萨提出来问了,“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弥勒菩萨听佛答复到这里,又提出来问题。“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知法?云何知义?”他转了一个方向。他问佛说,“世尊”、佛啊,“修奢摩他”,当我们做功夫修止,“毗钵舍那”是观,这是翻译的名词啊,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中文的止观,就是心定下来,止观。他说当修止的、修观的时候,这一切大菩萨们他们在修,你常常说“知法”,要知道方法,修持的方法。“知义”,要知道所有的修持经典佛法的原理。义就是原理。现在所谓讲哲学,啊,要懂得方法。知法等于科学的,实验的。知义是哲学的,要把它理论统统要透彻、知道。那么弥勒菩萨帮我们问了啊,“云何知法?”怎么样叫作懂得一切实验方法?“云何知义?”怎么样才够得上叫作知道真正的道理、哲学的道理。【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别,五者知总。】 那么“佛告慈氏菩萨曰”,佛的答案来了。“善男子”啊,“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法”,他这个法是总的答复啊,佛法这个“法”,我刚才讲一句话是当方便讲啊,方法。这个方法以佛法这个名词不能用。我们经常说佛教提到佛法,这个法是代表什么意思?一般人一想啊,找个老师磕个头哦,送他一个红包,传我一个法,再不然弄一点甘露水头上灌一灌,灌顶,常常……;我始终不肯做这个。哈,我说我要这样收徒弟啊,在这个这个世界上可以收很多,绝不干这个。不做人家老师,也不轻易给人家灌顶。我说你们为什么弄这种灌顶的法?佛法不是这个道理。佛法讲“法”不是这个东西,是一切事、一切理,就是刚才讲四法界,一切的事实,一切的道理、理论,呃,这个叫作法。啊,所以这个“法”代表佛法的法,他说有“五种相”,五种现象。“了知于法”,了知,彻底知道佛法的道理。“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别,五者知总。”这五种。第一个,晓得名,名相,这个要解决了啊。“名”,中文里头同佛法这个名,是什么?名相,一个名词所包含的意义。第一种意义,譬如刚才我们讲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名代表什么?奢摩他是“止”,得定的那种境界。毗钵舍那这个名是“观”,心里起观慧那种境界。这是名。第二点,我们要注意啊,中文里头讲“名学”,学问的学。中国文化,上古,战国时候,如果你看古书,战国,春秋战国的书,提到名学。那个名不是现在讲、哎,我姓南,你姓王,他姓李,不是这个名哦。名学就是“逻辑”,啊,叫作名理之学。这个“名”字下面一个道理的理,名学。 还有,读古书的时候,我们看到,某某人善于“名法”。假使读中国历史,也是这个名,一个,下面一个法律的法,啊,名法。这个名法代表什么呢?哈,学法律,古代的。所谓叫作刑名之学,刑法那个刑,刑名之学,啊,就是专对法律而讲,叫“刑名之学”。所以我们对于…佛经都是中国的古代的文字翻译,我们对古代的文字先懂了。这里所讲的名,佛法,是名相的名。他说第一个,你要修持用功夫经常得止得定得观,呃,对于教理学理要研究清楚。第一个“知名”,深切了解一个名词所包含的意义。第二“知句”,譬如对佛经,每一个文句要看得很清楚,呃,要懂得很深刻。第三,句是一句哦,啊。第四“知文”(口误,应为第三),一段,这个文字所讲的是什么意思。呃,所以名,等于说一个字先要认识。中国字是立体字,把立体字几个字构成了一句话,叫作一句。但是一句话不一定是文章啊,呃,把它写好了叫作文章。譬如这里,尤其给你们青年同学特别提一下,研究佛经更要懂一下中国文字。中国几千年的文字是喜欢简化的。因为人类的思想二三十年一个转变,照白话文记下来不得了,将来文化会断根的。呃,你看我们小说啊,《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都是古代的白话,给你们现在年轻人、给他们看是古文欸,看不懂,因为白话会变的。像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啊,统统把它变成文字了,我们叫它是古文是不对的。我们祖宗知道,言语三十年一变,现在不是哦,言语十年就一变了。十年当中,现在你看小孩子讲的话,他们用的术语啊,呃,连我们年纪大一点的,他们已经觉得看不惯了。唉呀,现在小孩子好调皮,乱讲,已经听不懂了,十年一变。所以中国、我们祖宗啊,把这个言语道理给文字变了,他把它变成文字,五千年以上的文字看懂了,同五千年以下思想没有两样,一样,啊。 这个,啊,譬如我们举一个历史上的故事。啊,大家晓得有一位老同学啊,江西人,叫欧阳修,诸位都是老同学吧?哈,一定晓得,欧阳修大概知道哦,因为讲古人,别的恐怕也不知道了啊,欧阳修知道哦。欧阳修自己认为这个学问非常好,那当然很好,他平常吹牛,“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他考试,欧阳修有个名言的啊,他做考试官的时候,以前讲考功名,很迷信啊,看文章的时候啊,他有一天发现啊,说考功名…的确读书、学问好不一定考得上功名,真的。有些人学问很好,不一定拿得到学位,环境关系也有。呃,他看文章啊,以前没有电灯啊,这个蜡烛光下面啊,就看到有一个人,穿红的袍子站在那里,灯光影子里。他拿到这篇文章一看,他认为好,看看那个影子,那个影子啊一点头,嗯,一定好,此人有德。古代是以道德为主了,把他取了,录取了。是他真实的故事。所以他平生啊,有两句话,名言,“文章千古无凭据”,哪个人文章好,哪个人文章坏,哪篇文章好,那文章都是自己的好啊,每个人都是。他说“文章千古无凭据”,哪个好哪个坏都是…,“但愿朱衣暗点头”,他只希望那个蜡烛光灯影下面那个穿红衣服的老头子给他点个头,他就把他录取了。(对写黑板同学说:朱,朱颜色啊,“但愿朱衣暗点头”。写清楚一点,不要写太草)啊,这是欧阳修的名句。(对写黑板同学说:啊,无凭据) 附录:宋《侯鲭录》记载:欧阳公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视之,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 我们为什么提到这个故事啊?他的文章是很好了,所以后来宋代,五代史啊,《新唐书》,历史叫他整修的。他做历史做主编的时候啊,当然这些大文豪啊、大教授学者一大堆啊,都是他的…他是院长了,呃,那些是他的伙计啊,跟到他。有一天提到写历史、写文章,怎么写?好,他有一天放假,带到这一班大文豪、文学家,这一班大教授到外面去,刚好看到人家一匹马,这个马发疯了跑来了,这个马发疯了,一跑来大家就躲开了,躲开,这个马一疯,跑过去,一个狗在路上睡觉,这个马“咵”就把它踩死了。欧阳修就出题目了,诶,他说,“兄弟们,我们现在要写文。”一个历史,一部三百年当中的历史,要我们把它写好。照现代人写历史,不得了啊。假使我们叫现代人写历史,我写我自己的历史可以写那么厚一部书。回忆录啊,什么传记啊,那一代的历史不得了。所以古代写历史尽量地浓缩,他已经懂了。不然我们二十五史,大概整个的香港啊还不能堆呢,有那么多年的历史。他说你们写,他让大家去记录了。有人说,啊,马奔于途,犬卧于路,啊,马骤,马跑得太快,毙之,结果把狗踏死了。这个文章,古文哦。马奔于道,你听懂吧?啊,这是照古文的写法,马在跑,这个路上,马奔于道。犬卧于侧,犬,这个狗啊睡在路边,啊。马骤,就是马跑得很快。(对写黑板同学说:马奔于道。犬卧,狗啊,犬啊。嗯,犬卧,睡。犬卧于侧,路边。啊。卧,啊,睡觉啊。呃,不是,人字旁边一个则。犬卧路侧,路侧啊。啊,对啊,马骤,马跑得很快,啊,骤马啊,对啊,马骤。马跑得太快了,毙之,把这个狗踏死了。这也是一件历史。毙啊。枪毙的毙,毙之。啊,毙之,之,之乎也,嗯嗯,毙之。)当然还有很多人写了,都对啊,已经很浓缩了。 欧阳修啊这个时候摆老资格了,这些都是大文豪,他看了半天,嗨呀,每一个人都的确…哎呀,他说照你们这样写历史啊,我们将来的这个历史馆不晓得要盖多大来堆这个书哦,啊。那么大家给他批评了,心里头也不服气哦,老实讲,地位、功名、学问、资历同他都差不多啊。不过你嘛,啊,今天当上院长高一点……所以问、“院长,欧阳先生,你怎么写?”啊,“马逸”,他说,马逸,啊,好像我还记不得,多了两个字啊,稍稍把它改了的。马逸,这个马啊,逸,“逸”字的意思啊,不从轨道走,乱跑了。“毙卧犬于途”,有一条狗在路上睡啊,这马乱跑,给它踏死了。他是几个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附录: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苦海部第七》记载: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我们为什么提到这些呢?今天不是上这些课的时候啊,顺便插进来,因为佛现在提到,他说我们研究,想修持,真的证得佛法的功夫,必须要教理通达,要通达教理,你们必须把文字先要搞好,佛经能够看懂,不要看人家的注解。所以我常常提起年轻同学们,读经要读原经,不能看人家注解,啊。第二,我说你要晓得,要学问搞好,我们中国人称释迦文佛欸,他是注重文字的啊。释迦文佛,而佛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啊,注重文的啊。不能够老是拿六祖来讲,六祖不认识(字)是悟了,不认识一个字悟道。我说你不是六祖啊,你也不是七祖啊。哈,所以佛现在告诉我们,知文。知名、知句、知文。“四者知别”,中间道理的差别必须要了解。“五者知总”,最后晓得归纳。【云何为名?谓于一切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那么他的解释,下面五种,他自己有加解释,“云何为名”呢?“谓于一切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他说什么是名?名句。譬如我们讲菩提,学佛证得菩提是个名称,般若是个名称,我们学净土,也是个名称啊,禅宗说明心见性也是个名称。这个名称包含什么意思?就是代表一切染法、染法是恶法,染黑了、染脏了;净法是善法,干净的。他说对于一切染法恶法、善法当中,“所立自性”,一切的名词都是佛、菩萨、知识分子、文人们自己创立的,要透过这些名词找那个真理,不要被文章名句困住了,不知道真理,啊。“所立自性想假施设”,都是人,一切都是人的妄想设施。 譬如我们拿哲学的道理来讲,上古,我们现在大家以国语来讲叫它茶杯,山西人叫它是、啊,这个盅。啊,广东不晓得叫什么?也许叫盅啊、叫茶杯。你说谁取的名字啊?假使第一个人把这个东西叫马桶,那我们现在就认为拿马桶倒茶来。把茶杯,把马桶叫作茶杯,我们说这个地方应该装一个茶杯。一切的名都是人的假立。呃,等于说像我们取个名字叫南什么、王什么,呃,本来没有这个名字啊,爸爸妈妈随便给你取一个,呃,我们乡下很多人还叫阿猫、阿狗,真的,你叫他什么好的名字,他听不懂。“阿狗!”“对啊,我的名字叫阿狗嘛,你怎么乱叫叫我呢?”那是代名。所以一切佛法的名相,“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都是人为的、假设的,啊,并没有一个真名,所以你不要被名相把自己困扰,啊。所以大家要修道,道是个什么东西啊?这个名称就要把它想通。什么叫道?那么有些人说,哎呀,弄个香这里点一点,肚脐上、丹田点一点,“呃,道在这里!”才开玩笑呢。丹田下面什么道?那医生知道,哈,尿道,没有什么道。啊,这里点个什么道?食道。这是名相嘛,不要同这个名词骗去了。啊,早一点把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做别的研究啊。这个,现在是讲到,句子啊。【云何为句?谓即于彼名聚集中,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就是文字,单独的文字构成了句子,就是文章叫作句子啊。那么我们过去的教育,几十年前先认识字,对于中文的学习,然后练习造句,然后再练习做文章,有一个教育的次序的。现在好像没有这一套了。“谓即于彼”,这是讲对于这个各个的文字,“名”,每一个文字代表一个意义,啊,“聚集中”,把它累积起来。“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代表了,宣说,表达了,宣扬了,啊,这个文字代表出来,恶法的,或者是善法的。“义”就是这个道理。“依持建立”,使我们人看了文字啊,就了解那个意思。这个是句子的道理。 【云何为文?谓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于彼各别了知?谓由各别所缘作意。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合所缘作意。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为知法。如是名为菩萨知法。】那么句子怎么又构成一篇文章呢?或者一段一段呢?“云何为文?谓即彼二所依止字。”由句子变的,有文,由单个字变成句子,由句子再把它连接起来,所依止的这个字。“云何于彼各别了知?谓由各别所缘作意。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合所缘作意。”他说把它构成文字以后,我们有时候懂一个字,就了解了一层意义,或者看懂了一句句子啊,就了解了它的意义。而且每一个代表啊有差别的不同的。或者作一个结论,这一篇文章看完了以后啊,“总合了知”,彻底知道了,啊,对于这个文字的作意。“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为知法。”一个名词意义,“知法”两个字包括了那么多意义。他说“如是”,如是就是古文叫如是,白话就是叫这样。这样、一切总略为一,先分析、再归纳,你道理吸收进来,等于我们吃东西呀,很多的菜与饭都吃进去了,融化了,变成自己的东西了,这个叫作知法。 “如是名为菩萨知法”。这样,一个学菩萨道的啊,都要真懂得佛法的道理。这个在佛法里般(若)、所以学般若的人注重的是什么?文字般若。佛现在讲的是文字般若的重要,文是一种智慧。所以我们中国古代、古代的文人,像我们常常写信啊,给朋友啊,爱写文章、爱作诗啊,自己有一种对自己很厌恶,这个叫作什么?文人慧业。智慧的一种业力,把自己捆绑住了,搞学问的人啊,被自己学问捆绑住了。啊,这个在古代的中国有佛学加入的意义,中国文化,这叫“文人慧业”,被智慧(捆绑)也是一种造业。呃,所以我常常告诫一般人,我说一般青年写文章不要乱写啊,啊,写文章出名很容易,那个因果犯的比做了杀一个人(严重得多)。杀一个人只抵一条命,一个思想错误,害下去几千万人都“杀”、被杀了。啊,一个思想的错误,你看我们一个思想错误,这个世纪以来死了多少人。呃,这就是文人慧业,一个笔下造孽的,比拿一把枪、拿一把刀,比我们医生开错了一刀,那个业力大了几千万倍呀!啊,文人慧业是如此可怕。因此佛也告诉我们,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对于句,字、句、文,都要搞清楚,不要随便,弄不清楚修持是错误的,这个样子叫作“菩萨知法”。第二个问题,他还没有…他这里五个问题(知法的)哦。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
谢谢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