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南怀瑾先生 禅修前之准备 2023-09-28 00:01 发表于江苏第三十七讲我们现在《圆觉经》手边这个本子是卷下第十页,右边啊。现在是讲到,佛的答案。关于这个学佛用功的求证的这个分析啊,几种现状。上次正讲到,什么叫做大乘佛法的得止、得定。所谓奢摩他,就是翻译中文就是止,得止,宁静得止。上次原文我们从第九页再复习一下。“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这个是讲大乘止观的得止,是普通我们一个观念叫做定,真正的杂念清静了。那么这一个静相呢?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寂静与轻安。譬如我们大家在打坐、修定、做功夫,这都是求止的一个路线。那么我们求止的方法,像所谓在佛法以外的很多,或者譬如对身体上来的,守窍的、练气的,啊,所谓身体某一部分修感觉的。那么普通都认为这样是修道,也叫做修道,实际上都是把这个思想念头先求到集中在一点,那么这也是止。这个我是讲的大概啊,一个一个详细方法不、不仔细的报告。学佛的大部分现在的情形,念佛或者修观想。观想一般人已经很少了,修密宗的人很多。然后,或者是听呼吸、或者修什么白骨观,啊,各种各样的法门,也是求其把这个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像这些所谓止也叫奢摩他,但是只能够属于、属于小乘法门的修持。是心念集中专一。我们这个把它分析起来,可以说拿几个原则来概括它。首先是“专一”。专一以后,是“离戏”。离戏呀,就是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不空不有”的境界,也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都是大原则,这样叫“离戏”。“离戏”的意思,戏字有个专门名称,叫做“戏论”,离开了“戏论”。什么叫“戏论”呢?佛学名词,就是说笑话。不要笑话,不要开玩笑。所谓你达到“空”的境界,也并不是究竟,不要开玩笑。认为空就是道,这个(是)笑话。你认为有就是道,也是个笑话。所以这个四面相对的: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四大原则包含了各方面的境界,都是笑话。离开了这个笑话,又专一到达这个境界,那就进步了。啊,算不算“寂静”?还没有达到寂静。什么是寂静呢?到达一味,专一离戏。一味,就是说在静中、动中,就是说可以出世,跳出这个世间,也可以入世,做一个极普通的人。不管出世、入世,动静的境界中,他永远都在离戏。不受外面牵扰,也不受内心的牵扰,这个样子叫做“一味”。啊,就是一片,永远是完整的。第四步,到达了“无修无证”。既不要用心去做功夫、修证,也没有觉得自己得了什么道不道。这四个程度:就是“专一”,啊,(南师对写板书的学生说:哎,那么擦得快。)“专一”、“离戏”、“一味”、“无修无证”。真到达这个样子啊,才说寂静、轻安,才有资格。那么这个就是到达无事而不定,啊,无时而不定,(对写板书学生说:哎,无事……,寂静、轻安用不着,经典上有。无事而不定,事情的事,无时而不定,啊。)哎,无处而不定。随时,随时都在定的境界上。那么才算是大乘的得止,得到真正的寂静。上次我们提到过,佛在《法华经》(疑口误,谓《楞严经》)上说过几句话:“净极光通达”,净到极点光通达,啊,(对写板书学生说:先擦这里)“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净到极点了,就是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是所谓大乘菩萨的境界,做功夫境界。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本经所讲的,因为寂静到极点,然后看这个十方世界一切佛心,自己看得很清楚了,“于中显现”。在哪里?在自己心中。什么心中呢?在自己极寂静的境界里头。犹如梦中事啊,就是“如镜中像”。那不止是他心通,不只说、任何人心里一想什么事情他就知道,一切诸佛菩萨的心念都很清楚了。静到极点,就能照到这个境界。那么这里所提到两个东西,名词,一个(是)寂静,刚才我们说明了啊,一个是轻安。刚才我们说明轻安的情形。真正的修定人,初步的轻安由头顶发生清凉,头顶一定发生清凉。然后这个清凉的感受,一直就降。遍及,普遍的到全身。全身以后,我们这个身体的感觉,再转过来,就是得暖。得暖不是发烧,不是发烫。乃至有些同学讲,我现在丹田暖暖的发烧。呃,那是…赶快吃消炎片,打消炎针,有问题了。啊,不要认为我得暖了,或者学过密宗,我这个是拙火发动了,那都是错误的。真得暖是有身体都在温暖的境界上,但是他不是发烧。这个是整个的。得暖的前奏由轻安到达暖,先是整个的身体,肌肉、经、经脉,乃至到达骨节。啊,先是柔软,自己会发生柔软的感觉,啊,整个是柔软。所以说,真正入定到这个时候,你不能拉的啊,也不要碰他身体。过去在…,曾经有人入定了,这样一拉,啊,叫他吃饭了,就拉他的手,结果把这个手一拉,拉了一丈多长,变成面条了。因为他的骨节柔软、轻安。当然你赶快慢慢把它放掉,它又慢慢缩回去。可是到这个人出定的时候,这个肩膀这里会酸痛。那么非要再入定,自己经过治疗才行,所以说真正入定人,不要碰他的。因此说修行要护法,要一个人照应,要内行的照应。不内行,你觉得很好心,我要他、要他起来吃饭,这有什么错啊?那是大错了。这是讲到轻安的过程到得暖,啊。然后到达“得忍”,“暖”,啊,“得顶”。暖、顶,这是到了最高的境界,静到了极点。啊,我们这个人的头顶也开花了。当然你看到他并没有裂开啊,自己也会晓得。所谓我们讲过的,自己的精神,身心的感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跟宇宙合一了。那么身体上的感觉,没有身体感觉。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我气脉通了,任督二脉打通啦,那那那…都是空话,那都是戏论。那是前面最初步的一点点而已,一步。所以你们千万不要认为,修气脉修通了(就)得道了,那毫不相干。那还是戏论的阶段,那是有的。你感觉到有气脉,身体有进步,那功夫有进步,都落在有,不是空。啊,所以还是戏论。到得暖、得顶,暖顶,那已经、我们勉强形容它,宇宙合一。再进而到“忍”,暖、顶、忍。切断了,忍这个意思,忍的意思,一切切断,忍住了,就是截止。所谓烦恼、妄想、忧、悲、苦、乐,都不相干了,切断了。但是你不能叫它是“空”,如果还有个“空”的境界呀,还属于戏论。那么,这个一切切断,所以经典上说大乘菩萨可以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一切没有起动的作用。生就是生起,没有起动的作用。到达了这个境界,当然我们一般的修行人做不到啊。你说了不起吗?了不起!第四步,这个了不起到什么程度?叫“世第一法”。在这个世界上第一等。一个人做人,自己做功夫修养,能够到达这个境界,可以说这个、不冤枉自己做人活了一辈子。修持到这个境界,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叫“世第一法”。并没有说你已经超越了这个世界。这四种,所谓暖、顶、忍、世第一法,在佛学的名字叫做四加行。修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境界,都有、一步一步都有它四加行的作用。乃至于修任何外道普通的法门,也有四加行的作用。真正到达了四加行都成就了,这才是大乘菩萨真正的轻安。所以这里,本经是讲直接成佛之路,大乘修持的境界。所以寂静轻安,这两个名称所包含的,有小乘的寂静与轻安,有大乘的寂静与轻安的集合。本经所讲的原则,是讲大乘菩萨境界,得止,这才真得止了,得定了。啊,所以叫……,不叫做得定;那么严格来讲,为什么叫得止呢?止是定的因,定的基础;定是止的果,成果、成效。譬如什么是止呢?一个流水在流,我们把它停住了,那是止。停住了这个流水,永远不动了,凝结住了,这叫做定。所以我们这个修行打坐,种种的法门,都是在修止的阶段。不过,一般人的修止,初步止都止不住。 为什么呢?所以中国禅宗的一位大祖师,所谓临济祖师,临济宗。禅宗后来分五派,临济宗是禅宗的一大派。所谓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这五大宗派都属于禅宗的。临济禅师最后要死的时候,徒弟们问他,晓得师父要走了。他先告诉他们,“我马上走啊。”就马上…,徒弟们恳求,“师父啊,老规矩,总要留最后几句话告诉我们,怎么修行?”临济祖师拿起笔来,写一个偈子:“沿流不止问如何”,啊,这都是很好文学境界,很好的诗,文学家有意去做做不出来的。沿流不止是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tuo)”,这个现在念成他(ta)字啊!你们大概念闽南话,或者念客家话、广东话,念他(tuo),啊。这个音就差不多了,是唐音了。“离相离名人不禀”啊,(对写板书学生说:离相离名人不禀,啊,不是并不的并,禀告的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对写板书学生说:吹毛用了急须磨。)啊,这是临济禅师临终的时候,要走以前,徒弟们恳求,当时写的偈子。那么,这些大师、祖师们得了道,来去自如,说完了,笔一丢,眼睛一闭,就走了。所以有些祖师要走的时候,你像宋代的大慧杲,啊,这个,要走的时候就走啦。徒弟们一看,师父已经断了气啦,跪下来求,你偈子都不留!他死得真生气,给弟子们、徒弟们吵死了,吵活了!他就张开眼睛,“哦”,他说“没有偈子就死不得啊?”就骂他们,“拿笔来!”呃,他就叫拿笔来:生也是这样,死也是这样,有偈无偈,管它什么臭蛋!(大慧杲禅师临死偈:生也祇恁么,死也祇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写了几句,笔一丢,就走了!你看这本事大了。哎,死了以后,徒弟们恳求就把他吵活了,把他吵得气死了,他说,没有偈子就死不得啊?啊?谁规定的?所以你看临济祖师这个偈子,文学境界就高了。什么叫“沿流不止问如何”?讲到得止,我们这个心念思想像一股流水一样,啊,永远在流,连到的,永远在流。没有一下停,不止,停不掉。问如何?怎么办?这就是我们大家要问的。大家学佛学道,心念最痛苦,自己思想停不掉,“沿流不止问如何?”怎么办?呃,第二句大家就难懂了,那就是《圆觉经》境界。“真照无边说似他”,要等到等一下讲观的时候,可以解释这一句话。不过你们现在可以体会一下,这就是功夫哦!你不要认为这是讲道理啊。如果认为…,道理不懂,做功夫是没有用哦!真的告诉大家。光做功夫不懂理,那是外道了;懂了这个理,你用不上心上去,那也是外道。你注意啊!你们都想…,念佛也好什么(也好),杂念妄想停不掉,怎么办?“沿流不止问如何”?他已经告诉我们了,“真照无边说似他”。杂念妄想你不要怕,那是这个虚空中的灰尘一样,当你心念…,不要闭眼睛都可以,你只要回到心里,一静下来,你觉到自己的那个杂念妄想很多,那个能知道杂念妄想那个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照”。“那个”没有杂念妄想,真照无边,那是无量无边。你要懂那一个,就是真修行了。杂念妄想等于虚空中的灰尘。哎,真照,你那个自性啊,像那个探照灯一样,永远把这个灰尘照住。灰尘不会妨碍这个光明,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要认为这样就是道,差不多了。所以“真照无边说似他”,差不多了。真正的道,所谓明心见性,生命的本来,(是)离相,没有境界的,没有现象;离名,也没有道理,也没有个名称。叫它是佛,叫它真如,叫它圆觉,叫它道,叫它寂静,都不对。“离相离名人不禀”,可是大家不知道自己。这个禀,同那个秉赋那个秉,一样的意义。这要认识中文了。但是他为什么不用那个秉呢?在真正文字中文的用法,那个是…,这个是秉赋的秉,这个禀是禀告的禀嘛,也有秉赋的意思,包含两重意义,所以他不用那个秉字。“离相离名人不禀”,你不懂,告诉你也不知道。你懂了以后呢?不需要问了,“真照无边说似他”。第四句最重要了,尤其你们大家注意,这是真修行了!你真不懂。“吹毛用了急须磨”啊!什么叫吹毛啊?不是洗了头拿个吹风机啊,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啊,不是那个吹毛啊。吹毛是宝剑,最锋利的剑,叫吹毛之剑。我们古代用武器,那个真正的宝剑拿来,把自己的头发拔一根,放在这个宝剑的口上,一吹,头发就断了。就把那个刀锋之锋利,那么锋利、那么快,所以叫吹毛之剑。所以这个中文要懂啊,自己中国人中文也不懂,“这个吹毛,哦,大概临济祖师剃了光头,还要个吹风机吹吹毛啊!”那就笑死人了。所以讲,我们修行,自己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用过了就要丢。啊,你比如有钱呐,钱用过了就算了。所以我常常,今天跟朋友还说笑,“哎呀,有人是…这个这个这样,有个钱给人家少了!”我说:“少了多少?”他说:“八百多万。”我说:“这是小事情,算了。”“哎,老师啊,八百万!”反复说:“八百万!”我说:“小事。万里江山一旦丢,又怎么办?还不是算了?你学佛嘛,怎么看不开呢?*******(南师用方言),不要紧,啊,丢了就丢了。”有这个气派才可以学佛。那就是“吹毛用了急须磨”。所以我昨天告诉一个朋友,“你们做生意,经济学理都不懂。什么叫赚钱,你懂不懂?”啊,说我一辈子的经济学,我就那么用。真要今天赚了一千万,不算数,你看到啦?会计那里账上进来有一千万,可是你没有办法,还没有拿到。钱、钞票摆在这里,也不叫一千万,算不定等一下给人家抢了。钞票放在口袋靠不住,扒手会偷了。什么是赚了一千万?赚来了,我今天用掉了,哎,这算我赚了一千万。赚钱干什么?因为赚来钱要被我支配。我要支配才有我的使用的权力,不然赚钱干什么?赚了钱放到那里,你都不敢使用,你是不是笨人?饭一样做好,我要吃它,饭不属于我吃的,没有关系。衣服做好了,我穿衣服,不是衣服穿我啊。啊,等于有些人穿了衣服,“哟!怕皱了,坐都不敢坐”,怕脏了。那是被衣服穿了,不是在穿衣服。衣服做来穿上,准备破了的,穿半天破了,再做,“吹毛用了急须磨”。哎,你们懂了这个啊,懂得佛法了,也懂得做人。人生一切空,用过就算了。用过了怎么办?赶快,这个事情过了,赶快一定,止,切断。所以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经》有七种翻译,玄奘…这个这个…义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这个题目名称上面加两个字,《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能够切得断,提得起、放得下,呃,就是学佛。所以说临济禅师就告诉你们,“吹毛用了急须磨”啊!这一把剑是很快,就是头发那么一吹,吹过了赶紧要把它擦干净(音频有中断)…学佛者真正清静,就是得止。所以临济禅师之所谓是一代大师,百代的大师。“吹毛用了急须磨”!你们诸位学佛做人,就记住他这个偈子就够了。呃,《圆觉经》就可以不听了。“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tuo),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提得起,放得下,这才可以学佛。 那么这种情形呢,修持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轻安、寂静,就是真正的得止了。好,现在他又讲一个题目,第十页开始。【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是修观的法门。呃,现在讲观的法门,刚才讲止。止、观两个不同。这是大乘菩萨的止观哦,不是我们的止观哦。其实我们也有止观呐,你看当我们看好的电视的时候,那个眼睛盯在电视不动,那是止。的确是止,凡夫止。说“爸爸,吃饭”,“等等,等等,不要吵,我这一集看完了来”,眼睛那么止到,这也是观,在观,在看那个电影电视…对不对?止观是要这样懂进去。所以止的里头一定有观,观的里头一定有止。譬如你们以学道家的,或者守窍喽,守这里那里的呀,反正把这个头拿来玩了,戏论了。哎,说“道”在这里。道哪里在这里?这里不过一块骨头。他要守嘛,也可以嘛!叫做死人守棺材,就守住好了。啊,或者有些什么守丹田,这是在身体上玩的,修气的…都是求止、想求止,但是你得不了止。有些修止,譬如念佛,像念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这是止。观在哪里呢?当你说“南无阿弥陀佛。哎呀,糟糕,我又乱想…”你知道乱想,那个就是观。已经看到了,不是眼睛看,心眼去观。所以止观是同时。换一句话说,不止,没有得定,不能真观。比方你看电视,你不专一地看的话,哦!刚刚你要看到一个好动作,啊,有个人一叫你,“啊,干什么?”再回来一看,“哎哟,糟糕,电视演过去了。”所以你不专一,不止就不能观。所以有止才有观,有观才有止,其实止观两个作用在一起。不过在一起嘛,不同,同中也有不同。你做功夫的时候,譬如念佛吧,我想念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心不乱,这是止。能不能真的念到一心不乱,这就靠观了。所以观是什么?观是慧的因。智慧的慧,啊,观是慧的因,就是智慧、般若。所以慧,智与慧、般若,是观行的成果。观,修到了,就般若出来了,就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但是,止观两个东西是同时的。所以我常告诉你们诸位,你们修天台宗的小止观,小止观,有一本经典大概你们很多都看过,也在修。小止观,叫做六妙门,它六个步骤,止观,啊。一数,数息,自己听这个呼吸来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就是这样六个法门,六个步骤。结果,据我所知,几十年看来,有些人专修止观,打坐听呼吸,坐在那里光“数”。数的方法也好几个,有人一直数下去,有人数到十下再倒转来,各种各样。结果有人打坐坐了几十年,还是在那里数息。呃,一坐坐了个把钟头,数了多少息了?哟,几百下了,一千下。你干什么呢?还是学会计,还是当出纳呢?而且你这个呼吸进来、出去,出去、进来,进来、出去数一下,一、二,数了半天,还是猴子偷苞谷。那个呼吸会留得住啊?“哦,留在丹田…”你就解剖了看看,丹田里有气吗?好笨!“哎…那是智者大师传的法门,小止观。”我说,“对呀,没有错啊。”一数、二随,为什么叫你数息呢?你心静不下来嘛,不能得止。一上座一定,听自己的呼吸,一,一来,二、三……等到呼吸由粗变细,粗的叫风,譬如这样,(此时,南师按住一个鼻孔,用一个鼻孔用力来回做吸气出气,发出来的声音,让大家听声音)这样是风,不叫息了。慢慢细的呀,在这里听不见,要到清净地方,一点声音、自己耳朵静下来,都听见自己呼吸在里面“吸…呼…吸…呼”,那个还叫做气,不是息。再静下去,一、二…你慢慢数嘛!啊,把心念就挂在这个呼吸上。再静、静到后来,静的地方,自己耳朵听呼吸也听不见了,只有感觉来去了,这个感觉。乃至自己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肺部、胸部也不动了,什么地方动啊?这个地方还在动,呵,小肚子轻轻动,很久动一下,听不见了。当然这里你们都得“定”了,都听不见。这里吵嘛!要很静的。那才叫息,不叫做风,也不叫气,叫做息了。数息是数那个。哎,到达那个时候啊,看自己啊,(数)几下…这个几下时候啊,很宁静了;很快呀!我讲得那么久,如果你真懂了这个方法,每个人上座一下就到达那个境界。这个很宁静了以后呢?你不是数一、二,晓得,哎哟,我这个五、六下,一进、一出,鼻子没有呼吸,这里(小肚子)一动一动,都没有杂念了,不要数了。一数;第二步、随;不要数了,就跟到这个“气”。这个气不想动了,就不动,呼吸不来了。它要动你就晓得动,没有杂念。哎,你觉到这个气开始到这里了,啊,老年人只到这里啊(有动作示范),呼吸啊。啊,如果快要去报到就到这里了(有动作示范),呼吸啊。所以你老年人慢慢由这里呼吸深长,到这里比你做什么气功都好。再深长到恢复小孩子一样,鼻子不呼吸,肺部也不要,所以你肺烂了都不管,肺有癌也不管,我不要肺来呼吸了嘛!叫做胎息,恢复婴儿的呼吸。肺也没有关系,你肺好也好,坏也好,不管它了。在里面呼吸。哎,那么叫做得止。慢慢感觉到呼吸一直到脚底心了,那么你打坐两个腿不会发胀、不会发麻了,也不会发痛了,只有舒服了。这才叫做“随息”,第二步。到达随息,一数二随,第三步就止,连呼吸都把它停掉了,内呼吸都把它停掉了,就得止了。那个时候没有杂念了。哎,就刚才经典上讲,“内发寂静”,轻安就来了,得止了。哎,到得止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了,小止观搞到了三步了,做到了功夫。我们拿日本人讲话,哈,三段了,到三段了。哈,可以什么?黑带子啊黄带子啊。什么带子不管了,我们另外发带子就好了,不要(他的)。那么这个时候啊,发了带子也没有关系,上吊不会死的,到了息可以止的时候,真的吊不死了。哎,带子都会断,哈。好,到这一步功夫就很严重。如果练武功到这个样子很厉害了,啊。可是不要去学武功,那又走到外道去了。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观的话,还属于外道定。什么神通、什么境界都在这个阶段发生。到这个时候赶快进入观境,智慧观察来了。诶,那就转到修慧的境界了。呃,所以一数、二随、三止、四观。观到了最后,观,现在这里《圆觉经》等一下开始讲观,就是大乘佛境界的观行,修观。不是小乘的。小乘修观呢?这个时候什么白骨观了,什么观了,你要做什么观就成就什么观。你要把自己观成什么菩萨,自己就变成什么菩萨。这个是观。观到了以后,学佛成功没有?还早嘞!哼,观也空,整个空掉了,还我本来面目,所以五还。回到寂极静,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后,到达净。所以五还、六净,第六步,完全是,那心净…哎哎,心净则国土净。那这个时候,你现在就在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了。你修持到达这步功夫,是真正的净土。所谓说“不移一步到西天”,这个时候不移一步到西天了。一步都不要走的,你也不要往生西方。东方有什么不好?哪一方都不好。哈!“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西方就在这里,端坐西方在目前。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心净国土净、佛经上,那就现前了。我们为什么讲到这里?现在在《圆觉经》由修止到达修观这个过程,我顺便带到告诉大家修观的道理。修观是慧学,修止是定学。所以学佛是三步学问,叫做三学,戒、定、慧三学。戒学就是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戒定慧三学。啊,我们讲了半天,好像我浪费了一个钟头啊,本经都还没有牵涉到。但是同本经现在要讲的这个最重要的依据,希望大家都把这个道理记住,才能了解本经的重要。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