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南怀瑾先生 禅修前之准备 2023-11-03 00:01 发表于江苏第六十五讲 我们今天听啊,修止、修观、修禅定三种差别的这一段。现在我们把…继续下去啊。这个接着原文总结,先介绍了原文,再加讨论。【若诸众生遍修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他说假定后世有人能够修止,再修观,然后修禅,做到“勤行精进”,再由此求进步,证得圆满菩提。那么,这样就叫正法住世。等于说,是佛再来。“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这个。【若复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修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这一段,呃,他说将来这个时代啊,末世时代,所谓“钝根众生”,钝根跟利根相对的名称,佛学的名称,就是很笨,象刀一样啊,不能快刀斩乱麻,就是钝根。当然我们不需要承认自己太利了啊,是够笨的了。所以“末世钝根众生”。那么假使想求道、想学佛,修什么都“不得成就”。比方我们说在中国流行的净土法门,从两晋…从东晋开始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很简单,念一句佛号,学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愿望的观想方法,念到一心不乱。可是没有人做到一心不乱,很少了。呃,这个甚至有些人说死后预知时至,或者是留肉身、肉身而不坏,这种能不能修到肉身不乱(口误),呃,一心不乱,是两回事。佛法是心法,不是外形法。例如昨天有人拿一张照片给我看,大陆怎么辗转过来。禅宗的六祖,啊,憨山大师的肉身,还有个丹田大师,三位大师肉身还在,都还在保留在南华寺这个照片。诶?我说是不是三位肉身?憨山大师是明朝的人啊,据说是虚云老和尚的前生,虚云老和尚是他的转生。 是本来在南华寺,这个肉身啊,跟六祖啊,另外还有两三位,现在看到这个照片上三张,三位肉身排在一起。这个这位同学拿来给我,送给我。我说:“谢谢!你拿去供养,我不要。”因为我说这个,对于肉身的供养、不供养一样,希望你们多供养。哎,我就不晓得这张照片真的、假的。什么是…他们三位排在一起,原来放的不是排在一起的。诶,现在照片上排在一起,是不是用照片把它兜拢来,还是现在把他搬拢排在一起了?呃,这是讲肉身存在的问题。那么一个肉身存在问题,因为昨天几位同学拿个照片给我看了,所以今天提到。当然,他们这几位大师成就是没有话讲。其次,肉身不坏的问题很多,历史上很多,普通人也做到。这个我们查历史啊,很多很多人。譬如唐代有位宰相并不高明,啊,不是好宰相,结果一百多年、两百年以后人家挖他的坟,挖出来肉身还是不坏。那么你说这样一个坏人,他的肉身也不坏,也有修持吗?这个都是另一问题,暂时不讨论。现在讲修行同身、心两方面分开讨论。要想修到所谓报身成就,那就不是肉身不坏的问题了,报身整个的成就了,那有很多问题了。在显教里头这一部分不大讨论的,我们姑且把它放在一边。显教尤其是《圆觉经》所讲的无上大法,法身直接成就。成就法身啊,报身、化身也在其中了。 那么,退而求其次,不能成就法身,一切修行能不能成就?刚才我们所提:譬如念佛,能够成就一心不乱,就是念到真的一心不乱很少见,没有人。譬如修止观,能不能真修到得止,心一境性,啊,制心一处也很少见,不可能。至于修观,这个里头等一下我们就整个的讨论。修止观的观,毗婆舍那,就是毗、婆、舍、那这四个字啊。这个观不是修密宗观想的观,这个里头有差别的。观想的观呢,修密宗观想的观呢?严格地讲,只能归到奢摩他修止部分。假定修密宗…诶,那个圆满成就的可以归到毗婆舍那,修观的一部分。修禅又是一部分。所以我们末世众生多半是钝根,所以修行一切无所成就,也就是这个经典所讲“心欲求道不得成就”,始终没有效果出来。呃,不要认为打个坐啊,念个咒子啊,闭起眼睛看到什么啊,心里头有些灵感什么,都靠不住的啊,那不是道,那是心灵感应的作用。小事马马虎虎,大事包你出问题。而且玩久了,非走入“二号”神通。“二号”神通是我的口头语,就是神经。呃,有个神字啊,千万不能搞。那么我们如何求得?学佛求道修行不得成就,原因何在?佛在这里有个答复。他说“由昔业障”,由过去生,还不是你这一生,过去生所造的业力所障碍。业障是两个字啊,现在我们后世佛学归成一个名词了。就是过去生的业力所造成的障碍,简称业障,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不是小说上写那些师父骂徒弟“孽障”,那个孽是冤孽的孽。那不是这样写,那个字啊代表了坏东西,那个孽是冤孽,完全是坏的。佛学所用的这个“业”,业力,是这个事业的业。它包括了善业、恶业、这个不善不恶业,这个是三业。 呃,我们这个人的生命以学佛来讲,都晓得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一生的,乃至身体健康不健康,包括眼镜戴不戴上、近视都是问题,因为今天下午我们正讲到近视问题。它不是业障关系,一个时代形成的。过去业力所形成这个障碍,就是生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不能成就。当然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就很多了,啊,我们暂时只能够做如此解说啊。那是个专题,要另外一个专题讨论。现在佛告诉我们,自己感觉到业障深重,不能证得道果,不能说是成佛啊。“当勤忏悔”,只有一个办法,直接求忏悔。呃,提到忏悔,我想我们大家学佛的很多了,都很熟,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前面哭一场已经了不起了,磕几个头啊、多拜拜啊,“哎呀,我在忏悔。”这样是不是忏悔呢?其实作假,不是忏悔,这叫做自欺。啊,并没有忏悔。所谓忏悔也是中文两个字归纳在一起,尤其诸位假使看了一下《六祖坛经》,禅宗六祖解释忏悔解释得最好。“忏”,错误,犯了错误心里后悔;“悔”,第二次再不犯同样的错误,永远不犯错了,这就是悔。所以忏跟悔分两节:前面罪恶痛苦,把它解除了、停止了,就是忏;后面新的行为只有起善、不起恶了,这是悔。这是六祖用我们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观念来解释这个忏悔。那么佛法真正忏悔,不是说,“哎呀,你去求个忏悔吧!”尤其是学佛忏悔,都在自欺欺人的话。告诉大家磕个头,再不然在前面一跪,佛前面,“哎呀,我忏悔。”“好了,好了,他忏悔了。”诶,这样就是罪业忏悔了?那么便宜的话,我们尽管去做坏事。等于其他宗教一样,做完了(坏事),在那个主宰前面一跪,“我忏悔了!”好像就没有罪了。常常我说,当年我在x'z看到,x'z有没有土匪啊?那个吐蕃抢人一样地抢,很厉害,啊,也学佛。不过它是个佛国,到处都是学佛的。那些人抢了人做了坏事啊,赶快忏悔。啊,到庙上去忏悔,跪在那里自己讲,自己等于骂一顿啊,哎呀,说自己不是人。完了以后,等一下看到人再去抢一批,然后回来,再求忏悔。我觉得蛮好玩。哈!这个…宗教、宗教徒往往会搞成这么一个形式主义,以为这一跪、一闹、一拜、一哭,就忏悔了。忏悔不是这样的。 所以现在在《圆觉经》这一段,佛也很简单告诉我们忏悔的办法。忏悔是什么呢?“常起希望”。自己内心的,不一定是在外形。内心对自己的反省、要求,常常观察自己的内心,看思想心理的意识,心态起的这些观念。“先断”,要观察的,同上面讲观心是一样。先能够断除了两个心理:憎与爱,正反面的。憎就是怨恨,呃,埋怨这样、埋怨那样,讨厌这个、讨厌那个,讨厌这件事、讨厌那件事,属于憎。现在这里这个字不念憎啊,“zeng”,曾国藩的那个“曾”字同音,就是同…有边的念边嘛,没有边的念中间差不多,哈,一般的。这是憎字啊。他这一个心态呢,同根本烦恼,一切众生“嗔”字连带来的。那个嗔呢,就包括嗔恨,大,一种仇恨的心理。所以人生来,一切众生,天生有仇恨人家心理,有排斥他人的心理,属于自私的心理出发。譬如说假使双胞胎兄弟最亲爱的,哎,如果肚子饿了,或者我要什么,他也要同时要,非起争吵不可。人性天生有嗔心,仇恨心理。诶,人性不一定…… 先天之性本来善良,那是讲基本上,没有…一念没有发动以前,那是纯善。发动念头思想一起来以后,这个中间善恶是非就要严加分辨了,就不一定。所以这个憎心呢,就是那个嗔恨的,我们这个天生的嗔恨心理的一种心态。这个憎字,我们佛学只提到憎。现在佛学应该搞清楚什么是憎,就是讨厌这样,讨厌的心理,厌恶、怨恨。这是等于儒家这些经典书上所讲的,不怨天,不尤人。怨天尤人都属于憎的心理。所以我们常常观察自己,当然都是有这个习惯,一切事情错了,开始脸红一下,马上脸红。只要过了三秒钟,这个红就退了,心里头脑子里头已经第二个理由起来了。想了半天,半个钟头以后发脾气了。“我没有错,错还是他的,还是别人的。”或者是东也不错、西也不错,等于我们报纸上许多的事情,那是社会问题。哎,我常常问人家,“哎,你这个话哦,写文章用社会问题,演讲用社会…”我说,“请问什么叫社会?”这社会问题是推脱词。譬如我们现在大家群众,三个人以上就是社会。呃,他犯了罪同我们一般人有什么问题啊?“诶,那是社会家庭问题”,还可以说。动不动交给社会问题,呃,这样呢,所以我说你们思想领导错了,大家都觉得,哎,这不是我的错,这是社会问题,因此我犯了错了。呃,大家有个推脱了。固然是整个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的普及教育所影响,但是不能把责任推开,可是我们人会推开。所以人要犯了错误,过一分钟、过几秒钟,找了许多的理由支持自己,然后错就在人家。这、这种心理憎,憎的心理。 所以我们检查自己,都是钝根人,随时把错误推给别人。呐,自己排斥一切,这是憎。这种心理的反面,就是爱。爱,这个爱是广义,并不是只包括男女爱欲之爱。这种爱是包括多方面,就是执着,我要抓有、占有,什么属于我的,这个占有的心理。憎爱是普通人基本心理,容易造成许多的恶念。呃,憎爱的心理。如果憎爱的心理,这个心态换了一面,就不是憎爱了,就叫慈悲。牺牲自我,恳切地反省自我,爱护他人,就是这个憎爱的心理的反面。所以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说你念一个咒子、打个坐、观想个什么,念个佛叫修行;随时随地做人、做事反省,这种心态所以叫做修行。行字就代表心理行为,这要修正过来。这样就是真正的忏悔,检查自己心理状态,过错不能再犯,这叫做忏悔。并不是说,“哎呀,佛叫我们忏悔。”赶快点个香,磕头啊,这个你拜一天也没有用。那叫做忏膝,两个膝盖头倒霉,它没有犯罪啊,膝盖头没有犯罪,犯罪是你心里,结果吃苦头是膝盖头。所以膝盖头应该去告你,呐,你虐待“我”嘛!呃,犯罪是你,叫我光跪,所以…当然,这是一句笑话啊,膝盖头要连带犯罪的。这就是心理作用,所以修行忏悔从心理上开始。所以先提出来憎爱,广义的。 哎,“嫉妒”,嫉妒是天生心理啊,也是天(生)。嫉妒的心理属于嗔。贪、嗔、痴三个根本,三毒这个心理所表达最厉害的。嫉妒,我们普通就叫做吃醋了。尤其在男女或者是两个人,不一定男女了,同性也有,啊,这个感情上所发生的,嫉妒是最多。那么这两个中国字,佛学也引用翻过来两个字,“嫉”“妒”是不是一样呢?我们普通叫吃醋,那有镇江醋、山西醋呢!还有在这里化学、研究部门做化学的醋哎,醋有好几种啊。换句话说,嫉妒的心理很多种。 嫉,古人另外一个字也有用到,忌讳那个“忌”,己字下面一个心,就是忌。还有孔子当年所用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那个竖心旁一个支,不忮不求,(对写板书的学生说:那个“忮”,一只、两只脚,啊啊啊,不是,一支蜡烛、两支蜡烛这个支啊。)呃,这个“忮”也同这个同义字。所以“嫉”比较轻,“妒”就很严重,妒就很严重。嫉是摆在内心,妒在外表就形成。所以嫉妒,我们普通叫做妒忌。这个心理,当然我们这个明显地看到,是感情之间的,因为人有占有心,就是属于上面贪心这个痴心来的。诶,这个东西属于我的,你不能碰,一碰了我就不行了,嗔心就来。那么这个东西是属于你的,我也有这个东西,哎,结果你的比我好。不是味道,嫉妒就来了。呃,所以人的嫉妒是占有。占有的心是贪心来的。因为贪是不足,永远不会满足这个贪欲。哎,求之不得就发生嗔恨。所以贪跟嗔恨就是智慧不明了,自己心理的毛病检查不了,不得解脱,脱不了那个结子。一个人心里有一件心事啊,佛法就叫做结使,打一个结。它这种心理“使”你这个样子。修行是去这个结使。这个结使在小乘佛法归纳起来,九十八个结使,十个是根本,去了十个就是八十八个,这是根本。这个结使,三界结使,八十八个结使,一个一个解开了,叫做修行的成果。 所以修行证果,证个什么呢?什么叫证果?人变成苹果啊?呃,这个果就是由此因所得的果。因为反省检查自己的心理,把这个心理,譬如一个脾气坏的人,因为修行他变成一个非常慈爱,啊,非常慈悲,非常礼让,这个修行是得力。譬如一个智慧不够的人,因为修行以后,智慧开发了,读书也懂了,求什么知识也容易开发,脑筋灵光了,那就是修行成果。结果我们学了半天佛啊,越修越笨,脾气是越来越怪,那个行为是越来越“神”。神通的三号,还不是二号,你说这个修行像什么话?我们到每一个宗教地方一看,我一看就怕死了,这些人…哎呀,都是上帝,都是神,都是菩萨。所以我很怕,真的怕。但是这个怕也是一种坏心理,啊,这个心理也不好。哈!但是的确使人怕。看了几十年宗教的团体,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宗教啊,不只讲佛教,都是很可怕的。可是宗教本身作为教,它是个教育。它的教义不是叫我们变成这么一个怪里怪气的那个一个形态、一个模式。所以现在宗教啊把一种古怪的行为变成一个模子了。你进这一个团体,你必须要学成这样一个古怪的行为,才叫做…“呦,他是个教徒”,再不然不是教徒,所以我叫他神通的三号。呃,这个封号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再我下面封下去就不得了了,四号、五号就不谈了。这是跟纪晓岚学的啊,你们都听过这个故事啊。纪晓岚是清朝有名的大学者、大才人。那么《四库全书》是他主编的。所以他很少写文章,人家问他为什么不写呢?“唉,古今以来什么好话,前辈子人书上都写完了,何必加我呢?写来写去逃不出古人的手心啦。”所以不做文。所以有学生写文章给他看,诶,叫他批,他就批了三个字“放狗屁”。这个学生很生气,说“老师,我也是进士,也当翰林”;他的学生都是了不起了,他自己当然是大翰(林)大学士了。有人问,“纪老师啊,我那一篇文章你老人家批放狗屁,不行吗?”“哎,行啊,很好,第一等。这第一等东西叫放狗屁。”他说,“第二等你不要看哦!我第二等是狗放屁哦。第三等的文章呢就放屁狗了。我这写批给你放狗屁是很好的了。”哈,纪晓岚,很会说笑的一个人啊。也许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啊,是后人假托他的名字,再来骂人的,也不一定。 现在讲到神通的三号,这个妒忌心理归起来,这也是妒忌:比如每个宗教徒排斥外来的宗教徒;或者在同一宗教里,我学这个法门,排斥其他的法门。妒忌,这个是妒忌的心理。所以常常说,“哎呀,女孩子爱吃醋。”我说,“你不晓得,男人的吃醋比女孩子还厉害。”女孩子吃醋是吃小醋,呃,她吃的扬州镇江醋,男人吃醋吃的山西醋,山西的,山西人爱吃醋的哦,什么里头都放醋。等于湖南人吃辣椒,山东人吃大蒜一样的。男人吃醋吃什么醋?大醋。呃,你学问比他好,他会妒忌。你的事业比他做得好,他会妒忌。呃,你的地位比他再好,也会妒忌。你的年龄活得比他老,他也(妒忌)。不要说有女朋友了,丈夫多看街上看女的一眼,回来非吵架不可。那是女人的吃醋,那是镇江醋,小醋啊。女人看到的小醋地方啊,很仔细,大的地方没有关系。所以男生会骗她的,骗一顿,外面十个八个她也不知道。只要不看到啊,她就不吃醋。呃,这个男人,这个吃醋更厉害,这是讲笑话啊。 这是简单不讲个案,一讲个案很多。就是说明不管男女老幼,妒忌,嫉妒是天生的心理。看到别人好,自己心里,不反省自己啊,就有点对这个人不高兴。但是啊说回来,人都蛮好的,都喜欢不如我的人。不如我的人蛮招呼他的。其实你觉到道德行为,妒忌心理的反面。比我高的人欸,我不理他,其实…为什么你不理?你看平等就好了嘛!他不能平等,就是妒忌心理的反抗力。所以比我不如的人,“哎呀、我同情他。”啊,说“我有慈悲心。”有些人是傲上不傲下,比我高的人理都不理。哎,他比我差,“哎,我要爱护他”,表示仁慈。实际上检查这种心理,妒忌,抗拒那个比我好的一面;同情坏的一面不是真慈悲,因为他不如我,所以我的傲慢就可以使用。哎,所以你看嘛,他都靠我帮忙。啊,他都靠我救济。他都靠我啊!因此我越来越伟大,慢心。真的哦,所以修行要从这个地方随时检查自己,这叫学佛修行。不是说我去学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咕噜咕噜,又会变手印。呃,变手印。两个手我会结两、三百个手印给你看,不同的手印。当然不是我发明,还可以发明些。呃,这四个指头弯来弯去啊,可以变出很多花样来。说这就是学了法了,啊,这就可以成功了?不要自欺了,修行在正心行。所以佛告诉我们怎么样叫做忏悔。八十八个结使,在唯识叫做百法明(门),五十一个心所。呃,五十一个心所,心理的现象,这些坏毛病都要把它变过来,才叫做修行。佛在这里提出来,它是普通末世的钝根众生,很基本心态的现象:憎爱、妒忌。 还有一个,什么叫“谄曲”?谄曲就是圆滑,转个弯。哎,这个事我们看到很讨厌,然后一看到,“嘿嘿……你好,你好,你好。”脸上尽管笑,心里头气得不得了,啊,谄曲心理。有时候我们经常是谄曲心理,人所难免。尤其说,对这个人啊总是不好意思嘛,我去应付应付。等他转过身来,心里就…哼,谄曲。这是一种谄曲的外相。谄曲是什么?心里头喜欢转弯。呃,一天到黑心里头都在转弯,这个事情都在打主意。转弯,讲话也转弯,做人也转弯。掩饰,掩饰自己的行为都属于谄曲。谄是谄媚,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心里头并不是这句话。心里本来要讲一句话:“你不对”,但是有些人不会讲“你不对”,呃,这个这个这个,啊,那个那个那个了半天,还是没有讲出“你不对”。呃,不敢去得罪他,就是谄曲心理。所以佛说,在《维摩经》上再三提到“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道场,就是修道。那么你说直心,我要骂他就当面骂,这就直心吗?这又是另外一个心态了,这又属于“嗔心”。你看动机的出发,内心的出发是什么?哎,真正的直心是道场。譬如我们儒家,中国(文化)说什么叫朋友?朋友之道,人与人之间交往,朋友的道理,“规过劝善”才是朋友。啊,“规过劝善”。那么孔子所以讲“益者三友”。刚才陆先生写到,啊,“益者三友”。什么是好朋友?“友直”,这个朋友讲直话;“友谅”,或者是另外一个朋友度量宽宏,我错误了,他还包容我的;“友多闻”,这个朋友的学问好,增加我的知识。这是“益者三友”,孔子在《论语》。对我有利的,这种都是好朋友。 相反的,就是谄曲心,友不直。然后啊,一点错误啊,他不能够包容,啊,就变成仇恨,就不是友谅。然后有问题啊,你给他来商量,他比你…我们自己是笨蛋,结果他还是皮蛋呢,比笨蛋还笨。呃,商量也没有用。那不是友多闻,就不是好朋友。可是人喜欢走这个谄曲道路。所以谄曲心理,这三点啊,就是六个心态:“憎、爱”,一正一反,相对的,“嫉、妒”,“谄、曲”,三个名称,六种心态。基本上要求忏悔,要心里洗刷得干净。呃,就是儒家所谓讲四个字“斋戒沐浴”,洗干净。就是“斋戒沐浴”,这个样子叫做持斋的人。持斋,不是讲吃素哦!吃素是吃素,持斋是持斋。斋,就是斋心,就是儒家的,属于中国《礼记》。《礼记》这个时候,佛法还没有来,所以“斋戒沐浴”,就是这样的修养。后来佛(法)来了,用了中国文化这个名称,所谓“八关斋”。哎,就采用了这个。一个月当中,普通人,因为没有专门修道,选择几天来反省自己,呃,清理自己心理内外的行为。那是“八关斋”。所以他说先要断除,这些心理先断了,注意一个字啊,切断了,过去的不犯。也就是古人说:“从前种种”,从前所做的,“譬如昨日死”,譬如昨天一样死掉了;“从后种种”,现在开始一切行为;“譬如今日新”,我新的生命开始。这才叫忏悔。古人有个成语,啊。“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的过去,不犯,再不犯了;“今后种种”,“从后种种”,现在开始,“譬如今日生”,今天刚开始。能够这样切断,才叫做忏悔。 不是说哎呀、上去顶楼啊,跪在佛前面哭一场,“哎,他已经忏悔了。”那是叫哭欸,那是发泄。那虽然哭了一场,心里很平静,觉得自己“哎呀,这心很安。”那是心态的作用,心理作用,因为哭累了。嗯,肝气…人为什么要哭啊?啊,哭是啊刺激肾气,就是说荷尔蒙啊受了这个刺激,伤感的感情,所以刺激眼这个泪腺啊,眼泪就掉下来。然后哭了一场,哭累了,肝脏的气也平静了,心里就…身体也哭得蛮累了,再叫你想别的也想不起来了。所以说:“我好安详啊!”啊,那个安详不是忏悔。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营养好了,又来了,脾气又来了。你不要认为上去菩萨前面跪到那里,“哎呀,我真忏悔啊!”“哎呀,得到菩萨的灵感哪!”有些信别的宗教,你看我在上帝前面一哭,“神啊!上帝啊!圣灵到了我身上,我现在好清静啊!”那是累啦!不是上帝的感应。懂吗?真忏悔是这样,自己内心的最严重地洗刷干净,这就是修行。 哎,这是佛说的啊,不过我乱七八糟给他再解释清楚,你们诸位注意。所以每一个字留意,你就把经读懂了。那么要求得忏悔了这种行为以后,才能开始做功夫。可以修止,修观,啊,或者是修禅。结果我们现在人相反,想在打坐做功夫求忏悔,越搞心越乱,坐在那里上不了路,白修的,你只能够修腿,拜佛而已。先求忏悔了,心理的行为纯善。纯,完全是,啊,纯粹善。一到了善的境界,我们中国文化一句话:为善最乐。心里的喜悦,呃,生理的轻安就发起。然后来修行,做功夫求定。打坐修行,学密宗也好,念佛也好,修禅也好,止观也好,那是求定。“求胜上心,三种净观”,或者修止,这三种,或者修观,或者修禅,都是先要求忏悔,钝根末世众生。 那么这三种法门里头呢?“随学一事”,随便你,看你性子的相近在哪一方面,哎,你来学哪一个法门,“随学一事”。但是当你选定一个法门的时候,这是实习,实习修定,专心一趣的功夫,中间就不要调动,暂时不要调动,“此观不得,复修彼观”。不要说,呃,今天念佛好。哎呀,明天去修个咒子。后来,哎哟,这里又有个…哦,人,他这个法门比那个好,又去灌个顶、洗个澡,啊,弄一点水啊头上滴一滴。呃,然后又学了一个法,又是“吽啊吽”啦,然后就…“哎,这个好,这个好。”其实啊,搞了半天都是自己在那里“轰隆轰隆”的。然后说,“哎哟,这个菩萨灵啊”,“这个菩萨好”,“啊,这个菩萨…”“呃,这个菩萨太古老了”,“这个菩萨是新菩萨”,菩萨还给你那么选?呃,所以这个法门好,求财神的,黄财神。呃,不如白财神,白财神不如老鼠财神。呃,结果财神啊,求了半天还不如你自己财神。你省一点钱,不是做了财神了?呃,都是莫名其妙的心理。所以当你选定一法,暂时不变,求定。“心不放舍”,一路深入,等到这个修成了以后,“渐次求证”,一步一步求进步。呃,这是、据佛所说,就是如此。我们先休息一下。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
感谢老师分享!多多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