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南怀瑾先生 禅修前之准备 2023-12-25 00:01 发表于江苏南老师:那么现在告诉我们讲本经,你们讲修止观,归根结底,我还是劝你们不要走别的路子,方法很多,我要告诉你们方法啊,你们这个时代还是念佛,持名念佛。真念到一心不乱,几个阶段,心里头总想“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内心相续,念到了以后,觉得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不起分别心,把佛号也放下来看。我平常经常教人家,佛果禅师有两句话:有事,啊,有时,时间的时,啊,“有时且念十方佛”,当然把十方我们减了啊,可以说念“有时且念西方佛”吧,念阿弥陀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最好做到这样。(对写黑板的学生:无事,对的。闲,空闲的闲)嗯,“无事闲观一片心”。啊,那么这个真正可以做到禅净双修的境界,也可以修止观,最好。换句话说,你们平常有分别妄想的时候,多念佛号,真念念,甚至于说念到无念,那是最好了。有时候没有念到无念,可以把念佛的心把它…,佛经上面有个字,“若忍”,把它切断了,妄念也不起,佛号也不念了,看中间的空灵,“无事闲观一片心”。这个意思懂了吧?知道了啊,听懂吧?由这个修持的路线,作成止观所缘的影像,止观所缘影像,听懂了吧?再对本经修持,比较保险了,已经投保了。我现在开的是投保的保险公司哦,这个路线是,呵,啊,叫它十方佛国的保险公司,看你投不投保。那么保单的办法,不要看我的,看佛跟弥勒菩萨讨论。现在由你这个问题到达这个答复,懂了啊。我们本经再继续下去啊。【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弥勒菩萨提出来,“世尊”,他说,佛,“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现在开始都是高深的问题来了啊,开始还容易懂,现在更难了。弥勒菩萨问佛说,“世尊”,佛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你注意上面第一个字“诸”,修行不止一个法门哦,很多法门。刚刚我跟你们诸位同学讨论,以净土法门来修止观的方法,懂了吧?其他很多,但是原理都是一样,原理是一个,你懂吧?现在弥勒菩萨问佛,诸,很多的毗婆舍那修观的方法,这个修观到达三摩地,三昧的境界、得定的境界,那个境界所行的影像。譬如我刚才告诉诸位同学,一念阿弥陀佛,心,念到无念,把佛号摆下来,不昏沉,不散乱,此心空灵,这个正是佛的境界,心境的影像。啊,那么这种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他说这个影像的境界,譬如一片清净,佛也不念了,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很清净,定在这里,这也是个影像哦,这个影像与本来自己心的体,是一样还是两样?有分别还是没有、没有分别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佛就同弥勒菩萨说,我告诉你,没有两样,一样的。就是此心。“何以故?”古文叫何以故啊,现在翻译白话:为什么?啊,为什么?什么理由?就是何以故。什么理由呢?“由彼影像唯是识故。”你要知道,他说当你念到了一心不乱、一念不生,这个清净境界还是唯识所生的,是识变的。 这里我们要了解喽。所以这一篇呢,搞完了,叫你们《八识规矩颂》要搞清楚了。佛分析我们此心的状态(有)三重,心、意、识。心是体,啊,意是用,识是相。体、相、用。心意识。诶,心是体,再讲一道啊,意是用,识是相,一切法的现象。任何一个东西,你要注意这三样啊。譬如我们手里现在拿的一个烟灰缸,它有体相用。这个体,这个烟灰缸是以玻璃为体,对不对?它的相,现象做成这个样子,对不对?它的作用放烟灰,或者放水都可以。任何一个东西都有体相用。在佛法就是三身:体是法身,法身佛;啊,相是报身;用是化身。呃,用是报身,相是化身,也可以那么讲啊。所以佛说的心、意、识——体、相、用。这里特别注意哦!叫你们认识,不要走错了路线。所以正式修行,我们常常碰到一般修行的人,学一点打坐啊,看到什么光啊,看到什么像啊,看到什么鬼啊,看到什么境界啊,天天在讲神通。尤其学密宗的人更厉害,一天到黑,“哎呀,昨天什么菩萨给我们一个什么梦啊,什么感应啊。”一天到黑不是…哎,常常有些学密宗的朋友跑来找我,“老师啊,我昨天…”说得一个梦。我说:“不要说话,我从来不听”。“老师啊,你为什么不听听我?”我说,“痴人说梦还有什么听的呢?”痴人才说梦嘛!我说,“根据你讲,你昨天做了一个梦。你现在不做梦,为什么跑来跟我说梦话呢?”这都没有道理。痴人说梦,对不对?可是修密宗的人非常注重这些,“哦,这个是感应啊!”哎,你说什么感应?当然感应,睡不着嘛,所以会做梦。就是睡不着的感应,这个医理上很简单的。这些都是识的作用,心有所虑,所虑啊,心里有所念,意识就会呈现这个境界。你懂吧? 那么我们学佛天天求心境的清净,一念不生。即使给你修持达到一念不生,也是唯识、唯识的作用。这不是我讲哦,我不过提佛的话做一番解释。弥勒菩萨问佛,你看这个问题很严重哦!一切真修行,用各种法门,诸毗钵舍那,正观,而达到真正修行三摩地的境界,所呈现的这个影像,它同心体是一样还是两样?同本心的全体?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应该说没有两样。应该说没有两样哦!佛的话你注意哦,他没有说绝对不两样哦!这是逻辑问题哦,对不对?“当言无异”,应当说没有两样。“何以故”呢?佛自己讲什么理由啊?“由彼影像唯是识故”,那个清净的心境也不过是心的本体呈现一面的现象,它也是心意识所变出来的变相。这个意思懂了吧?因此佛又说,“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他说不管你清净境界、佛的境界,那个心境的出来,是心意识所造成的这样一个境界,还是唯心识所变、所呈现的一个现量境界的现象。这个意思懂了吧?这个经典,啊。那么佛的答案到这里,弥勒菩萨又问了:【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弥勒菩萨提出一个问题了,他说根据您老人家讲的,我们修行修到一心不乱,万缘放下,念念清净,这个境界。你说这是心的影像所变现的,唯识所变的。虽然它是一个东西变出来的两面,那就奇怪喽,当我们得到一心不乱,我知道自己得到了,得到一心不乱,这个就是啊,为什么自己的心还能够见到自己的心呢?“此心还见此心?”这就到了禅宗境界了。所以唯识、禅宗一样,啊。 这个,所以我常提一个、禅宗一个公案,啊。这个这个,啊,唐代有个和尚,也是名画家,你们应该知道,叫贯休和尚。你晓得吧,晓得吧?那个,你好像学文学的,学文学的。啊?贯休。杭州卖出来,香港应该有,有个十八罗汉像,很怪的,就是贯休和尚画的。这位禅师诗很好,诗很好。所以他有几句名诗,啊,“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修行没有达到无念境界,都是白修行。“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他说都是白搞,啊。(对写黑板的学生:啊,你明天走了以后,写黑板就没有人了,大概是魏梦凯写黑板了啊,呵呵呵)“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还有,他有两句名诗,他说这个,“禅客相逢唯弹指”,(对写黑板的学生:禅客,啊,相逢、唯弹指)(对其他学生讲:法师走了,你们同学自己推荐啊。啊,啊,写黑板的,不对就问我,没有关系,练习。嗯,总要学会的)“此心能有几人知”。 山居诗(二十四首之二) 唐 贯休明月清风宗炳社,夕阳秋色庾公楼。修心未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 书石壁禅居屋壁 唐 贯休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 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他是个诗僧,画好、诗好,了不起,啊。但是真正修行见道没有呢?没有。嗯,他有一天自己写这个得意之作,这两句名诗拿一个,拿去给一个禅师看,唐朝所谓禅师,唐代,真修行悟道了的。这位禅师看了他的诗啊,笑一笑,这样。他很得意啊,呃呃,我的画、我的诗给你看,一定是“哦,你这个了不起啊!”他没有,这样笑一笑,他就很难过了。哎,他说“禅师啊,有什么问题?”这个禅师就问他,他说:“你诗很好啊。呐,禅客相逢,此心能有…我不管你诗好不好,我问你,如何是此心啊?”什么是你的心?如何是此心,你听懂吧?如何是此心?他说,“我不管你诗好不好啦,我问你,如何是此心啊?”这下把他问住了,答复不出来了。诗做得好、文章好有什么用?有屁用。修行不到家没有用啊。你自己都讲了,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讲得好,讲的是理,你没有功夫没有道,有屁用?啊,他说,“你诗很好,我问你,如何是此心啊?”贯休答不出来了。古代禅师啊不是我们这样,很威严的。“如何是此心?你讲!”他答不出来。“你问我,我告诉你!”那贯休和尚自己问了,“禅师啊,那如何是此心啊?”这个和尚:“能有几人知啊?”还是把他的话答复回去了(众笑)。这就是禅,高明不高明啊?哈,哈,他说你,你,你讲得好,做不到嘛!啊,他说,那…诗好有什么用,那我问你啊,如何是此心啊?他一下愣住了,这个嘴巴会说,文章很好,经讲得好,说法说得好,没有真功夫没有用啊。香港啊,那个乡巴佬说香港九龙北角啊、佛教图书馆,乱吹一顿,你来过没有?那个十二楼的电梯那么难开的,他就没有走过嘛。所以如何是此心?他就愣住了。他说,你问我…嗨,能有几人知啊?就拿他的手啊打他自己的脸,这是古代禅师的做法。 我们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啊?现在佛到这个,跟弥勒菩萨说的这个道理,到达禅的境界;弥勒菩萨就问佛,他说:修行到达那个清净境界,你说就是这个东西。啊,这个就是心,不过是唯识所变。自己的心,嗨,怎么会看见自己的心啊?同这个问法一样,你懂了吧?所以把这个禅宗公案讲了,你看这个经,弥勒菩萨问得多厉害,问得好得很欸!他说,“佛啊,您老人家讲的…”,他几乎要把佛逼下去,佛答不出来,弥勒菩萨说“哎,请您下来,我要上座了,你要…这个位置要让给我了。”啊,他说,那么如何此心还见此心呢?还能够看到自己心?佛说:【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你们年轻的注意哦!这句话。这句话特别注意!所以你们修行看到什么境界啦,什么得到什么灵感,不要自己上当了啊!一切唯心造。听懂了吧?“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他说你注意,你问得好。自己本来的心就在这里,心就在这里,没有一个另外的东西看到一个另外的东西。 “然”,但是,“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所以我们一切众生跟佛一样,这个本来心、本来面目就有那么妙。当我们这个自己的心起作用的时候,自己就会知道自己起什么作用。你起心动念自己本来知道的。懂了吧?诶,林其道这下懂了,应该可以,哎,吃萝卜(般若)了,啊。“然即此心如是”,“如是”翻译成白话就是“这样”。当我们这个心这样起一个念头的作用,我们自己这个心就有这个影像显现,自己就会懂,啊。“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他说,我做个比方给你。“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等于我们找一块最标准、最漂亮、最干净的镜子看自己的面孔。那个镜子是玻璃做的,古代没有玻璃,我讲错了。铜镜,啊,以铜质做的,啊,那个镜子。现在我们用玻璃吧,或者是水晶的,最干净。“以质为缘”,镜子有物质作用,(透过)眼镜看到前面东西,你看不看到自己眼镜啊?同时也看到自己眼镜,是不是这个道理?哎,那么,而一般人粗心大意啊,而讲,“我今见于影像”,说,唉呀,我看了镜子,戴了镜子,啊,我看得很清楚,他忘记了这里还有一个眼镜戴到的。啊,“及谓”,或者讲,“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或者说离开这个玻璃镜子啊另外有个影像,这两种观念都是相对的错误。“如是”,所以你要知道,我们的本心,当我们心产生作用的时候,“(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自己修行把这个心磨练到最干净面的时候,就自然得到定慧境界的清净,“相似”,差不多,“有异”,有一个不同,与平常心的这个得定的境界。很空灵,很清净,毫无分别就呈现了。懂了没有?还没有懂啊?下一次。啊,呵,林其道对不对?没有没有没有,啊。应该懂了,啊,没有懂下一次啊。这句话留到。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
谢谢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