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原创南怀瑾先生著述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2023-04-27 00:01发表于北京
【截取自南师《2009禅学讲习班》】
我这一次特别提倡,告诉你们修禅定的十六特胜,修安那般那配上白骨观。可是据我了解,你们听了以后在搞气功了,搞呼吸了,完全不对了。十六特胜,听呼吸的法门,主要的那个知性,是“知息入,知息出”,呼吸本来自然嘛。如果你在呼吸上做工夫,你白搞了,你开玩笑嘛。......
禅宗第二十七祖,达摩祖师的师父(般若尊者),我们中国有记载,他的名言。有人问他:“你是传佛法心宗的祖师,你怎么同一般和尚不一样呢?”他说“怎么了?”“一般和尚每天都念经,你都不念呀?”他说:“我天天念经。”“你念什么经?我们不知道啊。”他讲两句话:“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我天天念这个经啊,随时在念啊,大家不懂,就是讲呼吸法。 其实呢,这两句话是最平凡的,我们的呼吸出去了,不随万缘,都空的嘛;呼吸进来不居阴界,阴界是身体内部啊,色受想行识叫五阴,气并没有留在身体内部,空的啊。所以你记住“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讲了半天,这就是学佛的智慧了,搞不清楚,修安那般那,拼命在呼吸上搞,越搞越坏。
----------- 息者,止息。所以佛告诉你,“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证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的那个时候,这样“住”叫做息住,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如果这样,那变化大啦!慢慢地,你的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大家回去不光是打坐体会哦,睡在枕头上也可以体会,站在那里也可以修持,随时在修持。你不是看到佛经上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些弟子们七天七夜用功下来,马上证阿罗汉果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 现在有同学提问题说:“出息入息,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讲到逻辑的问题,这是思想的科学,你这个问题没有写清楚,你写的是出息入息那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你问的是出息的时候?入息的时候?或者是不出不入的时候?那个息的境界是不是要延长?所以要学逻辑,问题没有交待清楚。我们对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练它,那变成练气功了,那是很粗的。真正的“息”不用鼻子呼吸,是自然凝定的那个阶段,恢复到婴儿那个境界了。你问,延长不延长,我莫宰羊啦!我闽南语说不好ƒ,我不知道。告诉你,如果你在那个不呼不吸的境界里头一定,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哪怕整个地球都翻了,你都还在定中呢!延长不延长你自己看吧!但是那还不是佛法到家了哦!是初步的一点点而已,可是这初步的一点点大家就做不到。 所以古代有一个禅师考验另外一个禅师说,“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注意这两句话。出息,呼出来的气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物理的影响,出息不随万缘,万种的缘;入息不居阴界,气进来了,呼吸自然进来了,不住阴界,什么是阴界呢?阴就是蕴,五蕴是哪五蕴?色、受、想、行、识。假使人真做到了,了解了这个修养,能够“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是个什么人?这是真空灵而解脱啊!世间一切同他都没有关系,就是在世间也不怕了。这是这位禅师勘验另外一位禅师的话,那位禅师答覆说,还有人在“不出不入”呢!那就是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这是安那般那真正的境界了。 所有的佛法用功修持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就是止观。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工夫,观是修慧的工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我们为了使心达到止水澄波的境界,就要利用出入这个气,这是最好的方法。 安那般那在出息和入息之间有个不出不入的阶段,那是息。古代的祖师们为了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来数息,气一进一出叫一次这样来计数,这个叫数息。但是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数息的第二步是随息,把握住息的境界,你觉得心宁静了,还数它干什么,你看住息就对了嘛,就是随息了;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止,就定住在这个息里。“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息了,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态。心理的状态,要观察清楚了,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 《南禅七日》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