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一部分)
六、受喜,七、受乐
有了前五步(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以后,“除诸身行”,身体的障碍没有了,再进一步到“受喜、“受乐”,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受喜”,你的感受方面不同了,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心里无比的欢喜。那不是普通的高兴,知道自己这一生修行总算对了,有点影子了,很高兴。所以道家讲,“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心里打开了。可是还没有受乐。
“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乐从脑起,每个细胞都舒服极了,闽南话“爽快”。享受到这个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原来不是痛苦的,有乐感在内,我常常告诉大家,超过男女性交的快感一百倍。可是没有离开过“知性”哦,“知喜、知乐”。
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
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受,受阴,特别着重于感觉、触受。得喜、得乐,你普通打坐偶然有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乐、触受,当成那个境界,那还远呢!程度差别太大了。“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进入初禅,就受喜、受乐。
初禅是什么呢?正式的禅定来了,“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个时候你杂念清净了。“离”这个字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这时才晓得知性跟身体感受是分开的,气息四大可以分开。第二个意义,才晓得这个时候,如果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马上可以跳出来,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所以佛经形容这个生命,自己这个灵魂离开身体如“鸟之出笼”,像关在笼子的鸟心被放出来一样,超越了肉体、物质的障碍,舒服得很。
所以说初禅是“离生喜乐”,喜是心理的,乐是四大变化。如果你修到初禅,配合上心理,你的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就是现在走了,会生色界初禅天,那不是其他宗教讲天堂的天,比那个高多了。初禅天是色界天,已经跳出了欲界。欲界众生都有性欲的关系;色界没有欲了,一切的欲望都清净了。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说到了这个时候叫得定了,进入初禅了,还是第一步哦!那前面的工夫难道都不是禅定吗?前面也是得定,叫什么定?有三四个名称:我们普通的打坐得定是“欲界定”,欲界的众生都可以做到的,偶然静一下很舒服;还有“未到定”,还达不到定的一种境界;有些是“中间定”,好像不动,又好像动,属于中间的;还有“近似定”,接近相似了。所以你们打坐修行也在修定,没有错。
真到了除诸身行,离生喜乐,受喜、受乐的时候才进入初禅。如果身体都没有调整好,你说四大皆空,你怎么去空啊?你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可以吹牛,有一点像四大皆空了,才达到初禅的受喜、受乐。你们这些喜欢玩聪明的,不要玩聪明了,工夫不是你吹牛吹得出来的。
这一次明白告诉你们,把秘密都揭穿了。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个定境界来了叫做禅定。再次强调,这个离是什么?身跟心两个分离开了。这个时候的乐感不是男女做爱那一种快感了,而是全身细胞都是乐感,发乐了,大乐在脑哦!平时头部会昏昏的,这时整个的脑得大乐了。我们普通的乐,欲界的乐都是男女生殖系统的乐,到初禅是脑子的乐。
不过,静定来了仍是小乘的定境,再配合《俱舍论》,心理、思想、行为转变,智慧都要打开了,也许这一生就可以证到罗汉果了,是也许哦!
八、受诸心行
前面是“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
受诸心行,这里转了,转到心的境界了。跟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关系变了,感受不同了。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
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由初禅证入到二禅去,由“离生喜乐”初禅,到第二禅“定生喜乐”,这个是心念境界。当你到达受诸心行时,就不同了,感受到二禅的“定生喜乐”。跟虚空合一,这个时候可以谈了。能够看清楚自己的思想、习惯、毛病在哪里,《唯识》里讲的各种心行、心念都看清楚了。特别注意,这是看到念头的起落,心在行,“十二因缘”里“无明缘行”在动,这完全是“心”的部份,和“息长息短”都没有关系了。
九、心作喜
受诸心行以后是“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上面不是受喜受乐吗?这个喜同那个喜不同吗?不同。上面那个受喜受乐,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个是心境状态,境界完全不同了。为什么叫心作喜呢?作,唯识学叫作意,心意识在作意,就是“定生喜乐”了,所以心作喜。此心得到深入的禅定,脱离了生命的物质、物理关系,出来一种“唯心”的喜受。
十、心作摄
心作喜还容易懂,“心作摄”就难懂了,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楞严经》上讲,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易经》上也讲“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看不见的。也就是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
心作摄,定生喜乐,住于二禅。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一个念头可以概括一切。“摄”包括很多含义,可以吸收进来,可以放射出去。拍录影的叫“摄影机”,把一切的物体都可以照进来,也可以像电视一样一切都可以放出来,这是“摄”。
十一、心作解脱
“心作解脱”,这个时候就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二禅进到三禅境界了。心作解脱是证到三禅境界。到“心作解脱”,真正达到空念,那才是禅宗讲的“一念不生全体现”,清清净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解脱了。
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得解脱道了。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由受喜、受乐,进入初禅。然后到了受诸心行。前面是除诸身行,注意哦,到了这一步是受诸心行了,走到心行路线去了。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到禅定境界,就是心了,到了心就是第七识了。佛法不是分心意识三层吗?前面属于意,第六意识是重要的。第六意识分别思想的根根在第七识。
到心作解脱以后,十六特胜过了一大半了,由初禅、二禅、三禅,快到四禅舍念清净了。修行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由修戒做人开始,修定,修慧,得解脱,解脱了欲界的束缚,解脱了三界的束缚了。修行得到真解脱,真解放了,也真见到自性,得到大自由、大自在了。解脱以后再解脱知见。
整理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南怀瑾老师2007春节开示》
寄语:启迪人生,分享智慧,功德无量,随喜转载!
top of page
若要查看作用方式,請前往您的即時網站。
已編輯: 2023年3月11日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二)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二)
1 則留言
按讚
留言 (1)
bottom of page
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