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原创陈世坤践行至简心法 2022-05-19 05:58发表于河南 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往复循环的曲面圆弧运动,这个曲面圆弧都不是直通通的,是螺旋式的纠缠。既有条达之性,又有盘曲之性,是一个波的状态,这就是曲成万物是大道。我们从生生死死,到死死生生,用曲线运动,做了无穷多成、住、坏、空的太极轨迹。任何太极轨迹各不相同,却各自精彩。天体的运行方式是曲面圆弧波态的,是永无休止,持续振动状态,这是宇宙规律。曲则全,终极都会形成圆满,曲线的两端相接,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两端相接的当下就叫天人合一。
我们众生皆是本自具足的,心本来是妙明清净的,因执念的叠加产生分别,离开了零维与N维(N趋于无大)的合一。从零维这一个本自具足的质点,先做了一个“成、住”的曲面圆弧向下的运动,是无欲到有欲的过程,叫做生门。就是天门开启,是事物“宜散”的力量,我们三维把它叫做降临到阳间。《心经》中说颠倒梦想,就是因为我们用习惯认知,感觉到这个圆弧向下的运动,看成圆弧向上的抛物线。其实是一个失道的过程,在《道德经》里描述它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三维空间,所有的呈现出来的相都会有“成、住、坏、空”,任何一个生命态也都有“成、住、坏、空”。当这个曲线,走到“物壮”节点的时候,生命能量共振减弱,则衰老。接着是一个“坏空”的过程,从三维这个太极里,曲面圆弧向上回归。死者为大,这个大就是道。老子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这里的逝指的就是入死,佛家叫“善逝”, “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 逝,断也。能以妙德智慧,断无尽烦恼。我在这里理解为究竟涅槃的境界。表达的就是回归到了零维自性这个点,当与自性这个点重叠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意识去与零维自性合一的过程。
回归是一条是自下而上的路线,是去欲到无欲,叫做死门,就是我们说的所谓的归阴,是事物凝聚的力量。所有的相都合一到这个境界里去了,佛家叫一合相。在《道德经》里描述它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相全部合一到地极里去了,俗话称入土为安;地极合于天极,叫做乾坤的圆满;天极合一于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氤氲合一于自然孕育,生生不息。《道德经》里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就是告诉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论任何经典,都会承认天道,地道,人道万物的全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切信息尽在其中,让我们深悟无常,活在当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太极,一个最简单的能量波态。佛家叫做一合相,太极的一面,所有的相都合一到内在本源境界,合一到一真法界,合一到投影源里面去了;太极的另外一面,所有的相都是由这个最简单的太极、最简单的一、共振叠加和合出来的,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的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所以阴阳一体;一面为性,一面为相,所以性相不二;一面为色,一面为空,所以色空不二;一面为圣,一面为凡,所以圣凡不二;一面是其小无内的零维奇点,一面是其大无外的N维(N趋于无穷大),所以万物一体;一面为黑洞,一面为白洞,黑白无间;一面为生,一面为死,所以生死同在;一面是往,一面为复,所以往复循环;一面为善,一面为恶,所以无善无恶;一面为真,一面为假,所以真假不二。
这个表达还不够,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个平衡和谐,圆融共生的状态,所以,它们互为表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色中有空,空中有色。性里有万相,万相皆有性。圣人也有凡,凡人亦圣人。黑里都有白,白里都有黑。生就意味着死,死就意味着生。出生即是下降,入死即上升。真里也有假,假里亦存真。
它是万物的本质,也是万物的共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当我们在宁静中内观到一个波态的时候,就已经是无极中的一个表达了,这就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起心N维在无穷,把心放在了至善之地。在这个当下,才真正地见到了自己。这是一个涅盘圆满,无虚无实,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若明若暗,若即若离,隐隐约约,恍恍惚惚,黯然飘渺,恍兮惚兮的状态。
来,来,来,我们继续“喫茶去”!我们就在宁静中内观,进入静、定、虚、空状态,达到高维实践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当下,我们纵身跃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化身于所有字符里,跳跃于任意字里行间,恍兮惚兮之间,走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七品。受持,读诵的这个当下,会让我们变得更专注,可以走到置心一处的状态。把眼、耳、鼻、舌、身全部摄受在这个大能量场里,把内在通道打通,跟自己内在具足圆满的智慧共振,瞬间跟自己的内在智慧关联,获取高维信息的共享,获得生命能量的和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七品经文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大意是:须菩提,不要有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才得到大彻大悟、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的执念。
佛陀继续说,如果有这样的灭相见性的想法,就会使得诸法断除消灭。为什么呢?因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性相圆满合一,是一不二,不会说各种法相断灭。
具足相这个词,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品中出现了很多次。经文中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玄奘大师翻译的《法相宗·论:摄大乘论本》中云:“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意思是,“具足相”就是具足缠缚的相,这里的“具足”是形容词,表示相的特征。大千世界,万法万相,彼此缠缚,相依相存,相互制约,都是具足相。比如说:太阳地球、春夏秋冬、父母、配偶、兄妹、子女等,都是具足相。如果没有缠缚,没有量子纠缠,没有能量的同频共振就不会显相。
不以具足相故,包括离一切相,并不是把相给隔离了,不是把一切相给灭掉了、给干掉了,而是不执着于相,不去与任何一个相去量子干涉、纠缠。
无相,并不是没有相,而是不住于一切相,不执着于一切相,就像一空万有,是不执于任何的有。不能将佛陀的意思误解为:如来灭掉了、干掉了所有的相,灭相见性”从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性相是一不是二,我们只是描述为太极的一体两面,其实任何的一面都性相具足,性里有万相,万相皆有性。执着相叫执着,那么执着于虚空也是执着。我们执着于任何的一面都是偏性,都会导致整个太极的倾斜,而不能维持它的中性平衡与和谐。继续倾斜下去的结果是精疲力尽,加速这个太极的坏空程序。
当我坚持一个立场的时候,就是站在偏性的能量状态里,我坚持的越强悍,太极的那一头,一定具足同等强悍的能量值,都会陷入二元对立的执着状态。纠结,恐惧,挣扎,拧巴,烦恼,取舍,等等就会接踵而来。任何一种偏性能量,一定有一个跟它共轭的偏阴性能量存在,这两个能量达到一种平衡。就是来反制、平衡这种能量的状态的,不能让任何一种能量无限度的发展,所以自然会给它相应的能量平衡,这是阴阳平衡的概念。
任何一个能量结构我们都不可能干掉它。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我们没必要去干涉任何一个自然的存在,只要去干涉就是横向能量结构的博弈,用相去解决无限空间的能量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种横向能量的博弈,不过就是脑子里面装着的那些主义的争锋。一个价值观,战胜了另一个价值观,并不是因为一个比另一个更接近真理,而是一个比另一个更有力气罢了。
能量只要呈现出了相,就是能量同频共振的集结。世界上永恒不变的,就是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的流转之中,说能灭掉所有的相,那是个妄想。任何一种相的呈现,都有它在这个时空存在的合理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佛祖所说的:“于法不说断灭相”了。
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显现,没有自性,就没有境相,也无从见任何境相。因为“见性”之故,才能见到色相。既然见相即是见性,相是能见的“见性”显现,那么,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实不虚的,则色相也就真实不虚了。《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说的是世间一切相皆性所显现,性真实故,相也不虚而常住,“性空真色”是也。故云:“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因为真和假本来无二无别,它们本来就是一个平衡和谐,圆融共生的状态。它们从来没有分别,合而为一,且互为表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色中有空,空中有色。性里有万相,万相皆有性。圣人也有凡,凡人亦圣人。黑里都有白,白里都有黑。生就意味着死,死就意味着生。出生即是下降,入死即上升。真里也有假,假里亦存真。
来,来,来,我们还是“喫茶去”!起心N维在无穷,不下念,走进静、定、虚、空,随着这道自性本然之光,继续跃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八品!
分享的好!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