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源自:原创陈世坤践行至简心法2021-09-18 05:5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里的“民”指的是什么?这让我们关联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民”是什么?刘丰老师的描述是指的外面“投影”出来的人。看到的一切事物,全是我们自己内在“投影”,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不跟我们内在认知相关联,外面的世界只是我们“投影”出的像而已。
觉察这个像,在提示我们内在存在一个什么样的认知,即“投影源”里有一个什么认知。去觉察自己的认知,然后把这个认知颠覆。
这里的“民”指的是众生相,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度尽一切众生”,就是消除自己的一切妄念,当自己的一切妄念全部转化,全部被“灭度”的时候,就是“明明德”的过程,进入一种状态叫“涅槃寂静”。在那个状态下不执于一念,因为一念一众生,一个念就是一个能量波,起一个能量波,就等于起了一个众生。所以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说了一句非常科学的话,只要他心里有一个鬼就不是佛的境界,因此这非常科学,因为一切是他内在的“投影”。所以亲民实际是指入世的心法,就是入世修炼。
“不争”这个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 故无尤”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之道,为而弗争。”“是谓不争之德”。
争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手争夺一物,本义即争夺。到后来又引申为争辩,将用手争夺变为用嘴争辩。又引申为力求获得或达到。又引申为竞争。
“贤”是什么意思?贤,从臤,从贝。贤,古文臤,臣为顺从的眼睛,又为能干的(右)手;后加上贝。本义:善良、劳累、多财。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圣和贤是有区别的,圣人的目标是定在“道”的层次上,是以达到N维(N趋于无穷大),以达到无极境界,达到天人合一境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境界作为自己的生命目标,具有生命大愿,以彻底的觉醒,以生命彻底的圆满作为生命目标,这样的人叫圣人;而贤人的目标是定在“德”的层面的,以超越三维、高维的智慧,成为自己生命生存状态的人,这叫贤人。虽然“圣贤”都不是基于一个三维的有限格局里的生命状态,但圣人以无为法,而贤人是有为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不尚贤? 因为《道德经》是以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作为引领和指导,并不是带着主观意识和目的去追求而成,带着主观意识和目的而成的所谓的贤才之人。不尚贤的目的是“不争”,所有的争都是在有为的状态下,都是在中间层次,它不让我们在中间层次执着。因为过程太容易让人执着了,太容易让人卡在中间层次了,处在中间若即若离、患得患失。我们只要立愿做个有为之人,就把自己障碍了。
“不争”就是无欲无为,是一种天道自然准则。人生中的很多烦恼,皆来自于一个争字。推动争的动力是什么呢?是欲望。欲望生于匮乏,匮乏源于丧己于物。失去了自己,才会追逐身外物来填满自己的匮乏,而以身外之物,填身外之身,则越填越离本真的自己越远。只会助长了更多的匮乏,导致更多的欲望。欲望产生的争,从根本上否定了自身的“本自具足”,否定的结果就是贪嗔痴。从而延伸至经常跟别人攀比。
刘丰老师的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我们所有的烦恼来源于匮乏感。我们想得到,就会起烦恼。本自具足的生命根本不需要从外面往里拿,本自具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所以在《金刚经》里有一句话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你在任何中间层次的有为,跟最高境界空间的能量相比较,全是0。只有到了无穷大比无穷大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在数学上等于1或任意数,这个“一”才是天人合一。而且它等于“一”或任意数,这个任意数要在整个宇宙空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就是我们所说对道的一种描述。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什么叫难得之货?是指很贵重的、难以获取的货物,这种“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的风气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去抢购、收藏这些东西,想方设法地获得这些东西,结果会导致偷盗的现象也会愈来愈多。《论语》中记载,季康子患盗,就去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你自己不贪图财物,包括这些远方而来的财货和难得的珍宝,即使你奖励人们去盗窃,人们都不会去做盗贼的。
《道德经》中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者也。”如果在人人没有奢靡欲望的驱使,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也就自然淳朴,百姓懂得知足常乐。
老子所谓的“不贵难得之货”,其实是《道德经》里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中的“俭”。
《道德经》的核心是无为,对天下万物的有为,是以最低限度的干扰来完成的。“道”的“俭”,就是用最小的施为方式创造最大的自由空间,确保有限的定量资源可以覆盖更多使用对象。“俭”也叫收敛、克制。收敛、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不能做的事情。如果以俭修身,不以物役,何来盗?
我在这里理解的“俭”是无欲,因为无欲方才无为。“苦莫大于多欲”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欲而来,所有欲的产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脱离了本自具足。“俭”与《道德经》文所提到的“少私寡欲”相照应,因为道家主张外守无为、内守清静,只有“少私”才能使得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巧和争斗,这样便可以使得民心相合、民意相投,只有“寡欲”才能使得我们精神内聚、气息专一,回归到“婴儿”淳朴的状态。所以说老子认为“俭”是修身治国的法宝。
我们怕死,我们有时间的紧迫感,我们贪婪,我们认为自己需要从外面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不断放大欲望,我们在现实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在调动人们的恐惧,刺激人们的欲望,这件事反而会让人走偏,会让人执着在有限的空间层次上。欲望的欲就是一个永远亏欠的山谷,它让我们越来越走入更低级的能量状态。
对三维有限能量的执着,分别心让我们去追求一些东西,当我们被欲望驾驭时,我们很难定下来。静定虚空,才能和自在合一归零;生命空和自在空归零,生命时和自在时合一。只追求物质、追求享受,追求腐败等各种欲望,就不能和自在合一。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前提之下,给了我们一个课题:入世如何出离?在这个修行里面,要建立的是出离心。入世的出离超越,要让你产生格物的思维逻辑。格物就是革除物欲的一种心理基础。只有真正的革除物欲才进入更高维度的境界,才能真正的见到自己的本性,真正的天人合一。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句话的背后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养得此心不动”。“心不忧乐、通而不变、嗜欲不载、无所好憎、不与物散” 通于神明。概括起来叫“以中制外”或者叫“以无御有”。能以中制外、以无御有,才能百事不废。或者换成王阳明的的说法,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心如虚空,不执着,不妄想就不会和外界的能量结构产生干涉,没有形成共振,什么都发生不了,各走各的路。能不动心,人生才能妙用无穷。不动心,首先是不被外境转,遇到逆境要学会转念。其次还要能生起妙用,能生起妙用,才能在世间把事情做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如如不动,这些讲得都是让我们保持内心不动之境。真心犹如虚空,本自不动。能识得真心,才能“如如不动。”
在人欲望的驱使之下来推动历史发展,很多人认为欲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动力。这件事情上他(她)只看到了低层次的三维能量。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会让人把这个最低级的欲望渲染放大。人类安居乐业的自然生态因为欲望的驱使,被匮乏的、充满欲望的感受代替了,物质世界不断地调动人的欲望,这种调动的方式,会使人的能量有往下的趋势,拼命地把自然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等于在透支我们后代的资源。
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心。懂得知足的人得到快乐,懂得放下的人得到自在,懂得珍惜的人得到幸福,懂得忘记的人得到轻松。过分的贪婪和欲望,是心灵的锁链,砍断这些,才会拥有人生自由度的提升。《佛说八大人觉经》中云:“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王阳明心学认为,人们的各种私欲植根于心,只有通过自省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按照道德规范去进行和生活,这就是“破心中贼难”之所在。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从自己内心开始,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
老子又由衷地提出了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为人谋事的各个方面要去掉极端,去掉奢侈,去掉过度,恢复到自然清静的本来状态中去。老子的人生观是顺应自然的人生观,也就是说凡事都要以自然为师,适可而行,适度而为,不急不躁,不走极端。做人要实实在在,不浮夸,不浮华,不奢侈,不傲慢。“去甚,去奢,去泰”是老子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和做人的准则,我们当以此为鉴,自警自律,以平常心为人处世,使自己的人生充满和谐的阳光。老子去奢的思想在当今之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却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却可以引导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却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没有砒霜,却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因此,去奢至今仍重如千钧。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什么叫“虚其心”?
指的就是“致虚极也,守静笃也”“至虚极也”就是到了空性状态,到了投影源,到了N维N趋于无穷大空间。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全部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虚”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有些道家丹经上干脆也用空,那是唐、宋以后丹书受了佛家影响的原因。以往的道家只有“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致虚极”,要你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染污。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若还有个样子就不叫空了。空没有个相貌可寻。“守静笃也”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得道。只有致虚极,守静笃,回到生命的根源,才能了知真常之道,内心才会生起无上的觉性,本觉明妙,人生真味才完整呈现出来。
把心安住在虚空状态,保持心灵一片清明。在这个状态里一空万有,而不执着于任何一个有。在静定的情况下进入虚空,进入虚空以后就叫“真”。真进入虚空以后,生命空和自在空归零,生命时与自在时合一,那时就能通悟大道,之后把通悟到的内容存于生命神气。这叫做高维实践,跟自己的高维连接叫“静定虚空”,众真直接跟虚空的高维连接,直接通悟大道,与N维(N趋于无穷大)的高维智慧完全贯通才叫通悟大道。缩小我们的认知,把它缩小到无限小,去和虚空合一。
什么叫“实其腹”?
“实其腹”的真正含义是“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气血充盈,保持生命能量充沛。
安然进入无我状态,内观自性的临在,从意识界进入无意识界,一进入无意识界,就接通了先天之气,我们人体由生物能时代一下子进入生物原子能时代,由投影状态进入投影源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完全可以修改原程序码,改变投影源的,所以我们身体成了一个百病不侵的金刚不坏之体。这个状态就是佛家的禅定状态,道家“虚极静笃”状态。
想身体好就不要执着妄想,执着的这些东西,会形成身体上的偏性能量,或者身体上执着的某种能量特征。这一些能量特征是非常大的障碍,会在身体上形成不平衡的能量结构。这些不平衡的能量结构,形成身体整个经络系统的阻塞,包括我们的循环系统的阻塞。这种阻塞使身体的健康发生问题,基本原因就是能量的不和谐。修命,就是要把三维能量修成一个圆满和谐的状态,为纵向提升创造充分且必要条件。这恰好是东方智慧里面的乾道和坤的能量。用科学来解释,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横向所有的发生只有一个原因,能量波同频共振叠加,能量波叠加越复杂,障碍就越深,越强烈;能量波越简单,越回归简单。
回归到最简单就是阴阳;回归到比阴阳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五行,就是四象和五行两个能量波的相互作用;回归到三个能量波相互作用就是八卦;回归到6个能量波相互作用就是64 卦。所以,回归到越简单就越离先天越近,越离道越近。自己越简单,越容易和谐,越是实其腹,越是健康的生命体;越复杂,越不容易和谐,所以和谐就是简单。
“精神内守”就是回归内在,回归到“静”的状态,我们人生是在一个提升我们意识能量自由度的考场上,而在一个升级考场上,它不是一个淘汰考场,不是说这个人活着活着死了淘汰了,不是。只有回到无上正等正觉,回归到无极境界,回归到天人合一状态,回归到与神同在境界,才是真正的入死,那是究竟的,只有在那个境界上,我们才能称之为回家,觉悟的人叫视死如归,他(她)知道他该回去,这样的话我们没有需要对生死有任何恐惧,我们对死亡产生的恐惧是因为我们第一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弱其志”?
指的是减少我们的认知,不去在三维所谓的繁荣里浪费生命。
我们人类在三维自然环境中,创造了很多三维的繁荣,三维的能量结构,这种能量结构它跟自然是相反的,因为自然的反义词就是“人为”,我们过多的加入“人为”的能量在这个层次上,如果我们内在的底蕴不够的话,自然能量一定会产生一种,跟它反制对应的能量关系来平衡它。因为自然能量的属性就是平衡。任何一种偏性能量一定有一个跟它共轭的偏阴性能量存在,这两个能量达到一种平衡。在自然界里面所有的生命都有它的天敌,其实它的天敌,就是来反制、平衡这种能量的状态的,不能让任何一种天性能量无限度的发展,我们无休止的透支人类资源的创造,可能带来一次又一次的人为灾难,自然会给它相应的能量平衡。
在无为的状态里是没有执著,没有妄想的状态,是无意识界的,而所有的认知都是通往无为的障碍,只有颠覆认知的当下,才会跟内在的高维能量产生共鸣共振和关联。我们通往最高境界的障碍关卡就是认知,我们只有不断地颠覆认知,我们才能提升。佛家把认知叫做业,基督教把认知叫做“罪”,这种业力产生力全源于我们对某些认知的执着,唯一化解的方式就是到内在去颠覆认知。所以颠覆认知就是消业,消业的瞬间就是提升。通过我们对不同层次认知的持续颠覆,我们会不断地接收到更高境界的智慧。只要我不执着,我们就在持续提升,当你在任何一个中间层停留,就是执着,就被障碍了。
什么叫强其骨?
有一种解读说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整个骨架脊梁被称之为“龙骨”。其它动物的脊椎是平着的。人是站立的,告诉我们人可以纵向提升,动物只能在横向的空间里运动。龙就是最简单存在结构能量波的图腾,立起来的能量波给了我们纵向提升的机会和可能性。
还有一种解读是在我们的身体和DNA里,包含着宇宙中的一切,所以我们被称为小宇宙。外在所有的物质呈现都是我们内在的显化而已。外在有河流,内在有血液,外面一切呈现的架构就是我们内在的骨骼架构。强其骨的含义是中华民族本自一体的,让我们共同面对筋骨的挑战。我们整个身体面临所谓的“病毒”的挑战,是“强体魄”、“祛糟粕”。天将降大任于中华,必劳其筋骨,强体魄,去糟粕,苦其心智,以利天命,灭心毒。这个天命就是带领人类进入和谐共生,人类的希望在中华民族身上。
第三种解读,强其骨的目的就是让身体和谐圆融。真正的充实自己,补气荣血,充骨填髓。养生是为了修命,修命的本质就是修能量存在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为了纵向提升创造充分且必要条件。所以“性命双修”只要我们在这个空间里面不和谐的话,根本没有办法达到正确提升的一个方向。不和谐面所有的魔,它虽然具有了高维的功能,但是在这个整体能量系统,带着某种偏性,不圆满,所以这些魔都有些动物属性,这种动物的属性本身,就是带着偏性,这种偏性使得我们没有办法修成正果。
当我们的意识能量和物质能量,是在一个和谐而平衡的自然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内在能量系统跟外在的能量系统是相呼应的。但是我们过分强调物质能量的时候,往往这个平衡会被打破,所以走向平衡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使命,也就是走向圆满。宇宙空间里的一切存在是因能量平衡而存在,只要能量不平衡,就容易造成疾病。疾病是不自然的能量平衡,或者说能量状态不和谐。当意识能量和物质能量高度和谐的时候,就是一种健康态。不和谐就是疾病状态。疾病是来帮助我们和内在具足圆满的智慧关联的。疾病让生命彻底觉悟。前提是你要相信本自具足,不相信就无法和内在能量去关联。当我们不断超越内在障碍的时候,投影出的现实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
现代人的锻炼、养生是在干嘛?很多的锻炼是想获得一些功能。真正的锻炼获得的不是功能,是功夫,境界不同。修炼实际是为了提升意识能量的维度,当身体达到意识能量和物质能量的和谐,就会为内在提升创造一个好的基础。我们在现实中的一切行为,一切疾病,身体的不和谐都是我们修炼的功课。这个时候你的觉察会在每个当下,我们才在入世里进入实修状态。所以,修行不是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民指的是众生相,《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三维空间遇到的一切众生,都不是众生,是众生相,而众生是在我们内在,“一念一众生”是我们的念叠叠层层形成的众生。一切外在呈现的都是自己投影出来的,你执著在任何一个投影的像上,都会障碍你回归投影源。老子说的无知无欲,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任何的相,叫作“见诸相非相”,就能见到如来。不管什么样的相,只要执着就“落小”,因为相都是有极;而超越相,就进入无极,无极才能入道。我们所说的“分别心”,也是因为落入了有,就是“能所”的“所”,这都是妄心,远离了自性的状态。所以,静定虚空,才能和自在合一归零;生命空和自在空归零,生命时和自在时合一,只追求物质、追求享受,追求腐败等各种欲望,就不能和自在合一。
“弗为”,为,是欲的后续动作。有什么样的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有为。无欲生无为,有欲生有为。弗为,指的是倡导百姓返璞归真。让百姓复归于淳朴。
“弗为”, 就是无为状态,任万物自化自育,万物可自生,让生者自生,灭者自灭,任万物自然运作,和光同尘,在这个境界是无同无异境界,“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遵守自然法则,不去干涉,不去参与,不去强加改变,就是弗为。就是要去掉那些人为增加的相对属性,从而使天下万物保持自然平衡。使天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之道,可以称为“治”,这里的治叫做大治,指的是民风淳朴归道,天下太平。
多多吉祥!福生无量天尊☀️☀️☀️